春争日,夏争时。芒种节气,分分秒秒都宝贵。有种有收,不种不收,这岂止说的是庄稼?
芒种,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貌似简单的“芒种”二字颇让专家伤脑筋。“芒”,《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大麦、小麦和水稻都有芒,“芒种”究竟指哪一种或哪几种作物的芒?“种”有两种读音。东汉儒学大师郑玄解释:“芒种,稻麦也。”那就是名词,念“芒zhǒng”。但我们更多念“芒zhòng”,动词,播种、栽种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兼顾了名词和动词:“谓有芒之种(zhǒng)谷可稼种(zhòng)矣”,田家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确实周全了,问题是麦子又不在此时播种。很让人困惑。
芒种,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貌似简单的“芒种”二字颇让专家伤脑筋。“芒”,《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大麦、小麦和水稻都有芒,“芒种”究竟指哪一种或哪几种作物的芒?“种”有两种读音。东汉儒学大师郑玄解释:“芒种,稻麦也。”那就是名词,念“芒zhǒng”。但我们更多念“芒zhòng”,动词,播种、栽种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兼顾了名词和动词:“谓有芒之种(zhǒng)谷可稼种(zhòng)矣”,确实周全了,问题是麦子又不在此时播种。很让人困惑。
1、原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3、注释耘田。
每个节气都分三候。芒种第一候,“螳螂生”。螳螂,别名天马,体态修长,通体绿色,那真是人见人爱的“绿马”。这家伙最显眼的是两个前肢像长了锯齿的大刀。还有一对复眼,突出而明亮。看起来威风凛凛,像昆虫界横刀立马的大将军。难怪庄子编排它“螳臂当车”,别的虫没有这个架势。
芒种第二候,“鵙(jú)始鸣”,伯劳鸟开始叫了。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比喻情人间的离别,衍生出成语“劳燕分飞”,最是让人伤感的事情。那好听的网红歌曲《芒种》“一想到你我就,空恨别梦久,烧去纸灰埋烟柳”,我怀疑就是从“劳燕分飞”受到启发的。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原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万物应时而动,不仅仅是鸟和虫,还包括人。芒种,民间谐音为“忙种”。忙着割麦子,忙着栽水稻,都是事关饭碗的大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割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南宋诗人陆游写插秧:“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插秧是最辛苦的事,但是稻田连绵的绿色是百姓生存的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都是最美的诗篇。“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耒罢稏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读到这些诗,总让我莫名感动。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出自宋代的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全诗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⑵夜绩麻⑶,村庄儿女各当家⑷。童孙。
农耕民族最大的祝福是“五谷丰登”。“五谷”,最初有没有稻还两说,但一定是有麦子的。冬麦下半年播种,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我老家在皖西南山区,小时候吃的麦饭,小麦粒与极少量的大米或者只与青菜、野菜一起煮,粗硬得难以下咽。记忆中也有亮点,新鲜的小麦粉做成粑,垫上青翠的粑叶上锅蒸,那是真的又香又甜。半夜蒸出来,吃着吃着就攥着粑睡着了。因为舍不得面粉,所以一年只能尝一次鲜。还有用大麦炒熟磨粉,冲兑照得进人影的米粥来充饥,有一种独特的焦香味。感恩大麦小麦,在青黄不接的日子!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中说:“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秋,是成熟、收获的意思。一斗百钱,价格不菲,依照这组诗歌写实的风格,应该也是当时麦子价格的真实写照。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一头连着种,一头连着收,芒种节气,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有种有收,不种不收,这岂止说的是庄稼?人生亦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翻译:白天锄地夜晚捻搓麻线,农家男女没有片刻工夫休息。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