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吃荔枝落下千古恶名,杜甫的一首诗还她一个清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极言杨贵妃的娇艳美貌。唐朝没有照相机,三百里,杨玉环到底长什么样,后人无从得知。但唐玄宗李隆基后宫美人如云,阅尽人间春色,为了得到她,居然不顾帝王之尊,干出父纳子妾的丑事,可见杨贵妃的魅力指数着实惊人。
杨贵妃深得唐玄宗欢心,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了表达对杨贵妃的喜爱之情,唐玄宗简直把她宠上了天,要星星不给月亮,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1、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
《新唐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为了让心爱的美人吃到新鲜荔枝,唐玄宗不惜血本,杨贵妃荔枝诗句,动用国家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驿站和驿马,千里迢迢星夜兼程,把外地的荔枝从产地运到京城长安。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写了一首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因为人们印象中,荔枝是岭南广东福建一带的特产,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令人意外的是,杜甫的一首诗,却最终还了她一个清白。杜甫的这首诗是《解闷十二首》之第十篇:“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杨贵妃也喜欢吃荔枝,但她不必长作岭南人。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白居易也说过,“若离本枝,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富含糖分水分,古代没有冷藏保鲜设备与技术,长途运输保鲜是大难题。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杨贵妃如果真的从广州福州运送荔枝到西安,按照唐朝驿站传递制度,最快速度一日行500里,从岭南粤闽一带运到西北的长安,至少需要7天左右。而且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运到长安后恐怕早已色香味全都败坏殆尽,哪里还能让身份尊贵的贵妃娘娘食用。因此杨贵妃食用的新鲜荔枝,必定不可能是从岭南运来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释义: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宋代文人苏东坡也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明确指出:“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天宝年间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就是从邻省四川运来的,确凿无疑。陕西四川山水相连,如果从巴中运送荔枝到长安,距离不过4百多公里,在唐朝时用驿站快马,最多两天就能走完全程,也就谈不上什么劳民伤财了。杜甫的一首诗,终于还了杨贵妃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