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母亲的爱就像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而父亲的爱却犹如巍巍大山,坚如磐石。
母爱无疆,父爱无言,可是谁能说默默的父爱就一定比不上母爱呢?
男子总是不如女子细腻体贴,也许他们不善于表达,但是父亲对于儿女的疼爱却是毋庸置疑的。
就像北宋的王安石,他被称为“钢铁直男”,却给女儿写下了最深情的诗,读后令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名为《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全诗如下: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
他因性格执拗,连神仙菩萨也无法劝转,而被后人称为“拗相公”。
他孤僻乖张,耿直刚正,尤其是一场改革,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历史对他的评价好坏不一,有人说他举世无双,也有人说他罪大恶极。
尤其是很多苏轼的粉丝,都对王安石深恶痛绝。
然而其实,抛开那场褒贬不一的改革来讲,王安石其实也只是个有七情六欲之人,甚至比很多普通人都有情。
在古代,纳妾本是很正常之事,可王安石却一直是洁身自好,至今还流传着“王安石辞妾”的故事。
儿行千里母担忧,冷露阶前落叶愁。今夜西风寒气重,旧衣可暖异乡秋。七 儿行千里母担忧,何日归家洗客愁。莫忘床前故乡月,画梁旧燕语啾啾。八 儿行千里母担忧,切记光阴不禁流。对酒长消少年志,莫教花落自空愁。
而他对家里的弟妹、子女都是疼爱有加,是个好丈夫、好兄长、好父亲。
这首诗便是在送别弟弟王安礼时所写。
当时王安礼将要远赴京城,出任尚书左丞,而王安石自从被罢相后,一直闲居金陵。
此番送别弟弟,他想起多年未见的女儿,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野外荒无人烟,冰冷的雨水更增添了一股忧愁,因为离别而潸然泪下,沾满了衣襟却浑然不知。
诗歌开头便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冷的环境,就像柳永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分离本就伤感,再加上风雨凄凄,天愁人也愁,所以即使泪沾衣袖也恍然不觉。
短短两句便体现了王安石对弟弟的一种不舍之情。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想起当年送你出嫁时,春风吹拂着河岸,杨柳青青,如今已入秋,除了春风绿草,一切就和那年没啥两样。
春天万物复苏,秋天落叶枯草,两个季节的景象大不相同,但是骨肉分离的心境确实一如既往。
古代不像现在,即使远嫁海外,也不是相见无日。
当年王昭君和亲塞外远嫁,终生未返。
王安石的女儿嫁给了宰相吴育的侄子吴安持,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所以王安石的诗题中称女儿为吴氏女。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被罢相,返回金陵,山高路远,和女儿已是七年未见。
他不知女儿到底过得如何,只是想起她当年出嫁的场景,便忍不住潸然泪下。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亲的担忧也绝不会比母亲少,只是大部分父亲不善表达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弟弟的场景,后两句却是话锋一转,联想起多年未见的女儿,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平凡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弟弟的场景,后两句却是话锋一转,联想起多年未见的女儿,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平凡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厚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
其实,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的爱。
“儿行千里母担忧”并非诗里面的诗句,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白话文。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这样深沉的爱,怎能轻易忘怀?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原文: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意思: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
惟愿天下所有父亲母亲,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 END -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