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yǔ):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板荡:动乱之世。
插图作者:居润中
唐太宗李世民,拓土开疆,后面一句,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中国古代明君的典范。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从谏如流,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一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四夷宾服,万方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他的文治武功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序幕。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中国古代明君的典范。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从谏如流,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一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四夷宾服,万方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他的文治武功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序幕。
下一句是下属在后面高歌猛进。领导在前面开疆拓土,下属在后面高歌猛进,用来激励公司员工,督促员工更好的工作。在开疆拓土的时候,需要的是能人,在事业拓展时期,力量相对弱小,需要的是别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首诗是李世民对萧瑀人品的高度赞扬。萧瑀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也敢于劝谏。在唐太宗执政期间先后六次担任宰相,也先后六次被罢相,后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开疆扩土,攻城拔寨;破釜沉舟,灭虏歼敌。
前两句是赞美萧瑀的才和忠,后两句则是赞扬他的仁义智勇。诗人先反说光有勇猛而无智谋的人只是一介勇夫,其实根本不懂何为真正的大义,只有像你这样智勇双全的人,才真正地怀有仁义之心,也才真正地懂得何为大仁、大义。一个国君对自己的臣子能够给到这样高的评价,也可见萧瑀的为人和德性了。
高歌猛进。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卿等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今日之败,乃是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也。成语用法,作谓语;指开拓疆域。施蛰存《将军的头》:我们是去替他开疆拓土,难道还会有罪吗?
品质是在考验中彰显的,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那一部分。
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上联:开疆扩土打天下 下联:报国离乡抛故园 诗词常用的对仗词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
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