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主张“知行合一”。
正因如此,我们在谈论王阳明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其思想和人格,写知行合一的古诗,而忽略他的诗词。明朝的徐渭说王阳明是“因人掩其书”,王阳明在诗词不是没有成就,而是被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名声掩盖了。
王阳明现存诗歌多达六百多首,有唐人风韵,秀逸有致,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
蔽月山房(十一岁时作)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1. 关于知行合一的名句 1、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四句教
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的是:知行合一,将知识化为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短短的四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原文:古人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上卷5: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
睡起偶成
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
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
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
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赠阳伯》
阳伯即伯阳(魏伯阳,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舟非外待(外服金丹非养身正道);
谬miù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服丹实谬误,修德方是真。
大道即人心,长生贵求仁。
下面这首诗是王阳明五十六岁时所作。开头六句是说早年修习道家养生术,但一无所得。后部分认为人心都有良知在,重在修德养性,无须自外寻求。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良知
良知乃吾师,痛痒自家知。
千圣皆过影,修德不疑迟。
人问良知二首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别诸生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可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咏良知诗四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自家原有珍宝藏,沿门乞讨实荒唐。
人人心中有仲尼,正心格物诚为上。
《示诸生三首》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
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
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
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条条大道通长安,看似艰辛实不难。
孝弟通往尧舜处,但致良知凡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