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
佛说:如是我闻,确实如此,非汝之过,亦非犯错。皆因汝头脑中的知识和智慧全是祖先与圣贤遗传的,或许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几乎是早就存在的,只不过汝又拿来重复了一遍。恐怕前一句是千年以前的圣人所言,后一句可能就是地球那端的智者用语,汝不过是东捡西凑重新排列而已。所以,当有缘人看见吾堆码的文字,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某句话曾是自己讲过的,这就对了!其实都是祖先传下来的。这么一来,至少心安理得了,从此不再担心或背负剽窃与抄袭之过。汝要知道,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是先贤创造与说过的。亦弗如是,言归正传。一篇文章的好坏,决定因素在于作者思想境界的高低;是遁世的虚幻,还是出世的空灵;是积极向善的,还是消极作恶的;是表现人性的美丽,还是揭穿欲望的难看;是赞美智慧的救赎,还是驳斥愚拙的犯错……
一千多年前,有位诗僧写了一首新年诗,40个字让世世代代如醉如痴,可歌可泣!如汝遇事难以释怀,不妨看一看,保证受益匪浅。在中国诗的历史上,唐诗宝塔毫无疑问既高又大,至今无人超越。建造这座宝塔绝非一日之功能成,也不光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的功劳,他们只是站在塔顶上的代表人物,而建造宝塔的主要力量是唐代有名或无名的千万诗人。这些文彩飞扬的诗坛精英,地位不同、修养例外、脾气迥异、性格差别、文风分歧,身份姓别就像百花齐放的形状。其中有入仕的,有隐居的,有落魄书生,也有僧人。佛家称世俗名人写凡尘诗;皈依僧人写出世诗。那么这中间究竟有什么不相同?皆因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大相径庭。或许出世诗的内容,更令人感到舒服和通透。我也是个联想丰富的凡人,千年以前,唐朝一位诗僧在庙里闭关修炼,和今日漂洋过海的游者被封闭在尔湾大公园洋房里避难,何等相似?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一见《新年》这首禅诗,不由得两眼放光,植物长出新芽的诗句,爱不释手。故而不掩饰私心作怪,愿和有缘人一起分享禅诗。
寺院西舍青灯下,诗憎度过别有一番韵味的闭关年?灯燃火灭,一天天过去,岁岁年年,日复一日,匆匆时光总让人慨叹!方丈前去“紫阁”交涉扩建寺庙之事,尚未归来,闭关守寒的诗僧推开“青门”,满山遍野的春意盎然,映入眼帘,诗僧随喜赞叹!新年来临之际,正是自己年岁渐长而发出伤感之时,放轻心情,看空一切世间冷暖,尽情欣赏山林中的生机勃发,感悟天地人自生自灭。既然上天早已注定短短的人生怎样度过,何不顺乎天意,寻找快乐的源头!当自己独坐入静,恰好熬过了冰冷的寒冬;但等庙门大开,业已看到了满山的绿叶新枝。整首诗表面上好像讲的是过年前后入关开山门的季节变化,实际上表达的是人生苦乐转换。一生大概如此,苦难之时通常是一个人寂寞度过,无人相伴或助兴。然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待到春暖花开之际,沐浴浩荡皇恩!前路将灯火通明,鲜花掌声齐伴奏。到了有所建树之时,只怕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太白提诗在上头;白居易平生最喜欢诗仙的《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枯木逢春发几枝,绿叶知春柔雨施。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枯木逢春,萌芽便发。枯木逢春,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枯干的树木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黄櫱禅师在《上堂开示颂》的千古绝唱。倘若为荣华富贵而呕心沥血乃是人性的正常反应,但却往往是捡了芝麻丢掉西瓜,让小利蒙蔽而抛弃了大义。如果经不住严冬那刺骨的寒冷,焉有刺鼻梅香扑面而来?梅花要是经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风霜摧残,又那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正因如此,不经风刀霜剑的凛冽寒冬,万物岂能得到磨练,又哪里能迎来春天的草木新生。诗人最后才将禅趣置于林中,在这白雪飘飞的山林中,找到了自然美景与人生过程的高度融合,对恩与仇和生与死都看透了,也都释怀了。奇思幻想在山林中自由地飞翔,又何苦埋怨岁月匆匆?这样的诗文,肯定满载禅意。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 ”完整诗句是: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译文:清朝风虽然无处不在但是难吹倒我,明朝月亮时刻伴随照耀着我。寒冷的冰块挡不住前进的流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