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小说?我们应当先从小说这个名称进行探讨。在今天的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名词有很多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小说,一般情况下,是指按西方的标准认定的小说,有时候也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这种小说又明显与西方人所说的小说不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知识和西方的认知存在着差异,所以要说清楚。
小说这个名称,中国古代就有,但古人所说的小说,与今天所说的小说不同。学术界在探讨小说的发展历史时,经常会引用三段话。从这三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小说与今天所说的小说,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话,也就是现在认为最早出现小说这个名称的,是在庄子的书里面。庄子在《杂篇·外物》里提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在这里讲的,并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种生活现象和人生道理。意为,像这些人学任公子钓鱼一样,你不想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只想凭一点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就想谋得一件大事,这样的做法,离这个目标也实在是太远了。“饰小说以干县令”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我们要知道,小说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并不是指文学文体。也就是说,这里的“小说”跟文学没有关系。
庄子像
诗文有形而诗意无形,阅读有形之诗文,在于品味无形之诗意。其诗的无形之魅力借助于有形而挥发,有形与无形,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别。有形即是无形,无形即是有形。重视诗之有形之文,就是重视诗之无形之意。此为自然之。
真正把小说这两个字跟文学的一种体裁结合起来,是东汉初年的桓谭。桓谭在《新论》里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谭这里说的小说家所作的“短书”,显然是一种文字的作品,也就是一种文章的体裁。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取材于一些言谈片断,以身边的事物作比喻,说明一些生活道理,其中有一些话,有益于修身理家,值得重视。
桓谭以后,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里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班固给小说家和小说作了这个界定之后,接着就讲它的用处。他说,孔子曰,小说这个东西,“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但是班固在这句话后面,又加上了一句话说,“然亦弗灭也”。意思是说,也可以存在,不会灭绝,诗文理解是什么,可见班固对这种“小道”,还是很重视的。
那么,这些“段子”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桓谭、班固讲的“残丛小语”“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记载之外,还有古老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稗官”所记的野史,尤其是那些不便于写进正史,但又确实生动有趣的东西,往往被人拿来做了小说的材料。我们把这类东西叫做“史之余”,或叫“史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多大改变。《世说新语》和《搜神记》虽搜罗丰富,但仍是一种篇幅较短的“小的说”,仍属上面所说的“古小说”的范畴。这是中国小说最早的一个源头。
《搜神记》
唐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鲁迅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个有意写的小说,就是今天所说的唐人传奇。唐传奇的兴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人说与科举考试的行卷和温卷风气有关,参加考试的举子事先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以便向主考官推荐,有助于录取。这些事先送呈的卷子中,除了诗文之外,也有传奇。传奇兼有史才、诗笔、议论三长,很能见出作者的水平。所以在一个时期的行卷、温卷活动中,十分流行,唐人传奇就这样兴盛发展起来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但无论如何,唐代传奇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转折点,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小说就这样,由篇幅较短到篇幅较长,由无意写作到有意为之,这么一路发展下来了。所以中国的小说,是短篇在前,中、长篇在后。到了“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手里,小说就开始具备西方人所说的那些基本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也就开始接近西方人所说的小说文体的标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所说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小说,是以西方的小说为标准。
在唐人传奇之后,到了宋元时代,又出现了一种人物、情节、环境都较完备的小说样式,这就是话本。宋元时期,民间兴起了一种说话艺术,也就是打鼓说书。这个打鼓说书,在古代就叫“说话”。说话人往往有一个底本,或原来没有底本。后来被人记录下来,成了一种可以阅读能够流传的文本。这个东西就叫话本。所谓话本,也就是“说话”的底本或记录。原始的话本现在很难见到,现在见到的大多是后人辑录整理或加工创造的作品。话本有说有唱,以说为主,说的中间穿插念唱。所以话本里又掺杂了很多诗词韵文,严格说来,是一种说唱艺术的综合文本。
话本绝大多数篇幅不长,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短篇小说。这是因为每场“说话”,大体自成一个段落。但其中也有一次讲不完的,得分多次一回一回地讲下去,这就是“讲史”一类的“说话”。这类话本经过演变和文人的加工再造,就成了后来的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兴起,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模式,也促进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明清时代的长篇小说都是以章回体的形式出现的。章回小说的出现,也为中国古代小说从“段子”时代“小的说”,到唐人“有意”写作的传奇,再到起于民间的“话本”,最后发展成规模体制宏大的章回体的长篇小说,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当然只是一个直线的描述,不是说后面的起来了,前面的就消失了,而是前面的和后面的往往交叉出现,共时存在。所以中国古代小说到了明清时代品种多样,丰富多彩。
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为什么会有这个称谓?这要从西方文学的源头说起。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作品,无论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是赫西俄德的《神谱》,都是用诗歌的形式写成的。我们现在说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体,小说是一种叙事的文体,这个没错。但是如果说,诗歌只能抒情,小说只能叙事,这就有点简单化了。诗歌也可以叙事,最典型的莫过于叙事诗,小说也可以抒情,所以有诗化小说。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都是用诗的形式叙事的,所以它既是一种抒情的文体,也是一种叙事的文体。说白了,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叙事诗。到中世纪的英雄传奇和骑士传奇出现,还保留了这种以诗的形式叙事的方式。到了后来,以散文的方式写作的传奇日渐增多,才定格为一种叙事的文体。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小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起来的,到19世纪发展到鼎盛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小说的样式,影响最大的是长篇的传奇,短篇则是由中世纪城市文学故事发展起来的,也经历了一个由诗体到散文体的演变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对短篇小说的形成影响很大。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伊利亚特》《奥德赛》作者荷马
居于长、短篇之间的中篇小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中篇小说这个名称出现较晚,大约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一段时间,俄国出现了一种比短篇小说的篇幅要长,但比长篇小说的篇幅又要短一些的小说,被称作中篇小说。别林斯基把它叫做“规模小一些”的长篇小说,或是“分解成许多部分的”长篇小说,“是从长篇小说中抽取出来的一章”,有时干脆把长篇小说也说成是“大型的中篇小说”。为了便于发表这些小说,一些刊物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和容量,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获》《当代》《十月》《花城》这样的大型文学丛刊。这种大型文学丛刊的出现,反过来又刺激了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这些刊物的出现,给中篇小说创造了一块发表的园地,中篇小说于是在这期间便得到了长足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很细,基本是一种写法,一种用途,就是一种文体,所以文体的种类很多。不像西方,都统在三分或四分的大类之内,简单地把西方的文体标准套用于中国的文体,会造成一种文体的遮蔽,并不利于开发利用和创造性地转化发展本土的文学资源。
栏目主持人:王远方
诗文是诗歌和散文的合称。诗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诗文一词中,诗是指诗、词、歌、赋等,包括格律诗和自由诗,旧体诗和新体诗等;文是指除了诗词歌赋以外的,诸如元杂剧。
图片来源:新华社、网络等
1.指诗歌。《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 李周翰 注:“新诗文,则此诗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