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眼不识金镶玉”在我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俗语,大家也经常使用。它通常用来比喻一些人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有眼不识金镶玉全诗,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可大家有所不知,“有眼不识金镶玉”也是一句被人们误读的俗语,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句俗语的来龙去脉。
提起“金镶玉”,这可是一种特殊的金玉加工镶嵌工艺,它是将黄金和美玉镶嵌在一起的技艺。
应该说“金镶玉”黄白分明,特别容易分辨清楚,可人们却偏偏在它的前面加上“有眼不识”这样一种说法呢?
“荆山玉”,因为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出自《韩非子·和氏》。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献给楚文王,制成璧,人称“和氏璧”。据说和氏璧冬暖夏凉,且百步之内蚊虫不敢接近,被视为稀世珍宝。
姑爷下山有眼金镶玉下一句?回答如下:姑爷下山有眼金镶玉下一句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分析问题的方案合理,接纳的期望值高,网友的认可度高
秦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最终落入秦始皇手里。他令玉工雕为玉玺。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刻着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玉玺四周还雕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秦始皇对玉玺是爱不释手,奉为神物。
“有眼不识金镶玉”下一句是:无情难奏凤求凰。意思是:长着眼睛却辨别不出荆山玉,没有感情的人难以奏出《凤求凰》。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出处不详。《凤求凰》是汉代的汉族古琴曲a传说是汉朝司马相如为求得卓文君而作的。
后来,“有眼不识荆山玉”多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见识浅,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
那它怎么又被传成了“有眼不识金镶玉”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
后来,国宝“金镶玉”从三国开始后即不知到哪里去了,可“有眼不识金镶玉”却代替了有眼不识荆山玉”,一直流传到今天。
无口难言苦中甜
图片来自网络
下半句是“无情难奏凤求凰”。下一句形容的是是《凤求凰》,这是汉朝司马相如,写给他心爱的女子卓文君的一首诗。“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这句话的意思,看字面很好理解的形容人没什么见识。这句俗语原是由“有眼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