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阅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的分享,这两天阅读到回忆录第28讲,《中国古代戏曲(一)》,觉得木心对中古代国文化的认知是相当有深度的,主要摘要的分享一些个人喜欢的段落,也算是加深印象吧。
春秋战国时,戏剧已经有记载。演戏人叫优伶,其实是文艺弄臣,娱乐帝王的。
中国人有个情节,姑称之为“团圆情节”,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
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了其所以然。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元曲包括元代戏剧和,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伦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伦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
元代戏曲指杂剧和南戏,明清戏曲主要指的是南戏传奇了。并且南戏传奇在明清经过各地方声腔演变,形成了昆腔等戏腔,再经由地方戏曲发展,花雅之争,昆曲衰落,形成了西皮二黄,迎来京剧兴盛,各种地方小戏繁兴的局面。戏文。戏文。
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选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很开,退得远?因为他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横盘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观,渗透在他说的每一句话中。但不肯说、说白。
中国中世纪剧作家,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艺术家的永久过程,是对人性深度呈现的过程。
莎士比亚心中的人性,是世界性的,中国戏剧就知道中国人?中国人地方性的局限,在古代是不幸,至今,中国人没有写透外国人的。鲁迅几乎不写日本人,巴金吃着法国面包来写中国。当代中国人是中国乡巴佬。中国人爱说“守身如玉”,其实是“守身如土”。古代呢,就是三从四德。
莎士比亚,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元曲,放之四海而不准。
(1)元杂剧格式相对比较死板,通常都是一剧由四出组成,现代话剧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或硬性规定。(2)元杂剧本身就是与唱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曲调的要求,字数的控制,还要讲究韵律,现代话剧则没有上述规定。(3)元杂。
元曲,唱(虚)念(实),太虚太实之间,不够相称
在艺术原理上是不太通的。京剧中不文不白的唱词,也有问题,现代电影已是话剧范畴,可是中国电影还有一个主题歌,所以,中国传统戏剧要发展,欠缺前途。
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词是一种诗歌艺术。
总之,一,剧作家缺乏高度,二,地利上自我隔绝,三,文白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