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自是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支撑的,譬如语言或者文字,都可以。只不过,文字和语言传承所代表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我的家乡,当地的“土话”没有文字(壮语、内蒙语、藏语都是有自己的文字),唐诗宋词元曲,我们从小到大用“土话”来表达所有的东西,传统文化就在此中延续了。今日不说言语,只说文字。
今日,简体字很盛行,繁体字也有在用,但是, 单独把字拿出来就没甚多大的意义,需要用这些文字来表达的东西才是需要研究的。我们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的诗歌唱和,到汉代骈文,以及之后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楹联等,其所承载的文化,自在其中。及至近代,封建王朝的没落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下,饱受蹂躏,连文化也不得不受到入侵了,五四运动兴起的白话文,即很接近现在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既然说到传承,自是有根源,文字的变换,或许也是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不可厚非,只不过,文字以及表达方式的变化,其所带来的文化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因为文化传承不是像翻译外国作品那样就可以了,我们接收外国知识,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大多只是需要把意思翻译过来就可以了,其他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你不用接收其文化;但是对于本国的文化而言,你并不仅仅接收意思就可以,还需要接收其所代表的的文化,才能说传承。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译文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2、杂诗·君自故乡来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
譬如屈原的《离骚》、贾谊的《过秦论》、李白的《将进酒》 、李清照的《声声慢》、关汉卿的《窦娥冤》、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翻译过来也可以读一读,但是,就失去了味道了,变成了一杯白开水。对于是否要把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来读,众说纷纭,各说利弊,其实也很简单,四书五经汉文唐诗宋词元曲等,自是没有必要去翻译了,原滋原味的读,是挺有乐趣的,关键是语境和内涵,翻译过来就没有味道了,这些著作都是当时社会的文体表达方式,文章所包含的意思以及文化,想要体会当然是不能去改动的,改了就失去原有的意思了。况且,难道没有人觉得,这些文章书籍多读几遍,就有孔圣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味道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