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校园元曲,山东大学校外登录校园网

冯沅君(左)和丈夫陆侃如冯沅君冯沅君早期小说集《卷葹》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接触到第一首诗——《咏鹅》,稚嫩天真的童声读着诗人骆宾王笔下的白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冯沅君(左)和丈夫陆侃如

冯沅君

冯沅君早期小说集《卷葹》

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接触到第一首诗——《咏鹅》,稚嫩天真的童声读着诗人骆宾王笔下的白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古诗词也背的越来越多,唐诗、宋词、元曲……明白了“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

山东大学校园里的陆侃如、冯沅君塑像。资料图片

3、校园里有几棵梧桐树,已经变成了深红色,秋风一吹,一片片落叶就像一只只蝴蝶,在天空中快乐的飞舞,时不时还变换一下舞姿。 4、梧桐树在秋天的树木中显得非常高大,有很多树都是在春天长大的,而到秋天,树叶们大多数都被埋葬在树下了。

学人小传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作家、学者。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1935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著有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劫灰》,古典文学论著《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

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作家和学者,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作为教师的她,关注得不够,论述也较少。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

其实,山东大学校外登录校园网,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写小说了。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工作是神圣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是个常数,容不得一心二用,一旦误人子弟,则过莫大焉”。

其实,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写小说了。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工作是神圣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是个常数,容不得一心二用,一旦误人子弟,则过莫大焉”。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吗?

山大校园元曲

投身教育,死而后已

1917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便留心教育。1921年5月4日,她在刊于《晨报》的《五四纪念杂感》一文中写道:“教育是大家所公认为国家根本的事业,应当特别扩充的。现在怎样?首都之下,累次陷入无教育的境地,虽说近来些微有点恢复的希望,但是风雨飘摇的状况中,前途还是茫茫难测。外省呢?裁经费,罢课的事,也是时常听见的。”1922年5月15日至6月23日,冯沅君参加了由老师胡小石带队的“国内教育参观团”,到晋、鄂、苏、越参观访问。她对这次参观访问十分投入,细心观察,耐心访问,每天坚持写日记。她的日记后来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日记中,可以看到她对教育十分关注,而且有自己的思考。在太原参观国民师范,“当我们从院中走出的时候,见有五六个少年的人,担着泥、砖,由西往东走,看他们衣履之朴实,和手足胼胝的样子,只当成泥水匠了。后来有人告诉,方知是本校学生,他们这种能耐劳的精神,我真十二分的佩服。临走的时候,他们——校中办事人——还将该校学生由劳力而成的产品,送了我们许多,我真要愧煞了!”生产劳动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冯沅君佩服赞赏这一点,说明她对教育有着相当深切的理解。在武昌参观模范小学,“走到礼堂附近,见挂有时事揭示牌,将每日的大事简单明了写在上面。这种东西我以为于小学生很有益的,比那冷酷的无趣的格言牌子强得多。我素来的主张,小学教育,无论如何,总要使学生的感情尽量发展,这群带有真、善、美的小天使,要是硬以无情的教育去矫揉造作,使他失去本来的天真,简直是毁坏世间无上的艺术品,剥夺人们艺术的享乐,其罪真是不可赦啊!”这种重在发展小学生的情趣,让学生身心健康愉快的发展,应当说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冯沅君还是一个只有22岁的大学生。

从师范学校毕业,冯沅君又到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此后即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自1925年春开始,直至病逝,其间除了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之外,她一直坚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岗位上,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中法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47年到山东大学,直到1974年病逝。冯沅君到高等院校任教之后,由于时局动荡,运动频仍,还有个人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幸、病魔的折磨,她历经坎坷灾难,身心受到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重压。她痛苦,她艰难,但她从没有倒下,始终挺立恪守在教学岗位上。

舍得割爱,专心教学

山大校园元曲

冯先生初登上大学讲坛时,已经发表了多种著述,有相当的名气,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头上有作家、学者、博士、教授、才女等不少桂冠,但她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单凭学识、才气、名气,随便随意,而是一直践行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原则。

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清诗歌:《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

冯先生备课从来都十分认真,每门课都有详细的讲稿。有的课程,她讲过多次。但每次新讲这些课程时,考虑到讲授对象不同、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等原因,她都要再备课。从今存多种备课讲稿上可以看到,有些讲稿是重新撰写的,有些是在原讲稿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有些字读不准,就查字典,仔细写在讲稿上。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级学生石家麟回忆,1957年,冯先生给他们年级讲元曲时说:“不少同学的作业中还有错别字,对于中文系的同学是不应有的,希望大家勤查字典,我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字典还常备案头。勤查字典是消灭错别字的不二法门,舍此别无捷径。”冯先生备课的认真,已经形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即使给几个人辅导,她也是认真准备。她指导的研究生陈其相回忆,有时她辅导研究生,只有两三个人,她也事先写好详细的提纲,一丝不苟。1962年,冯先生总结自己辅导研究生的体会时,讲到提纲的好处:“保证指导时既重点突出,又无遗漏。碰到应解答的问题多,而指导时间不够时,导师可以只讲重要的,次要的可将提纲交研究生带下去自己看……为此,我虽然觉得写提纲很费时间,可是总坚持下去。”她备课、写辅导提纲从来不惜时间,她说自己“指导两个钟头或三节课的时间,备课的时间大都是一天”。

创新方法,灵活教学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冯沅君在遵循传统的同时,特别注意探索和创新。

冯沅君一生讲过多门课程,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她在讲授时,基于讲稿,但又从不照本宣科。研究文学史、作家作品属于人文学科,其中有一些属于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的丰厚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教者和听者重在体悟、体验。冯先生讲文学史、作家作品,感情特别投入。1949级学生吕家乡回忆:“冯先生讲课则富有感情。有一次讲到王维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她按照‘三叠’的方式朗诵了一遍,语流很快,像绕口令一样,引得同学们大笑。还有一次讲到明代散曲家王磐的《咏喇叭》,冯先生又朗诵又表演又赏析,我至今还记得她眉飞色舞的神态。”冯先生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1949级学生赵淮青也铭记不忘:“有一次,她讲苏东坡的词《念奴娇》,一字不落地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她的讲解,完全沉浸在作品中,洋溢着对千古名篇的挚爱。我还记得她在讲台上踱着步子,目光凝视前方的风度神态。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她讲得也铿锵有力。先生虽外表纤弱,却传达出词中神魄飞扬的气势,把苏词的感情发挥到极致。自然也难忘,冯先生讲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时,又完全是另一种气氛。又是一次一字不落的朗诵,声音低回,如泣如诉,充满似水柔情,字字送进听者的耳膜,令人肃然动容。无意间,发现她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沅君先生很推崇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高度评价关汉卿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窦娥冤》这部作品。当她朗诵到《不伏老》中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时,声音高亢壮烈,富于感染力,也透露出她爱憎分明的性格。”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每篇作品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作品情调也不同。冯先生讲授时,针对不同的作者作品,设身处地,满怀真挚的感情,讲出了真情别调。

5、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6、整治隐患,强化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生产生活环境。7、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责任 。8、关注安全生产,确保校园平安。9、为了师生员工的安全幸福,请。

冯先生讲课,常有顿悟,随时随地发挥。1953级学生郭同文回忆,1954年春,冯先生讲授岑参的诗歌,“此时,她虽然大病初愈,但讲起课来却精神焕发、口若悬河,声音铿锵有力。她绘声绘色地分析了岑参写边塞风光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她望了望窗外:校园里梨花盛开,洁白如雪,阵阵春风扬起片片梨花飞舞。她满含深情地讲道:‘诗人用春风比北风,用梨花比雪花。何等深切,何等独特!同时也表明了:寒冷的日子里也蕴含着明媚春意来临,显示了诗人在严寒中的乐观情怀!自古以来,写春风的诗歌甚多,而用春风比北风的诗,这却是首创。’”

冯先生特别重视课后辅导这一环节。她同课堂教学一样,认真负责,而且有自己的探索和特点。重视个别辅导,也重视集体辅导。

冯先生个别辅导多是在她家中。她为了辅导有针对性,事先尽量汇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准备,然后细心地讲解,即使有时身体不好,也按时辅导。约在1957年上半年,冯先生辅导中文系高年级学年论文。1955级学生吴长华回忆:“那时我们高年级要准备写学年论文,我选的题目是《论〈牡丹亭〉》,出乎意料的是冯沅君先生竟是我的指导老师。这样我们的接触就多起来,每一周总有一晚上要到她那里去。每次到她家里,她总是早已等在会客室里了。那时她身体不好,没讲几句话,就常常要咳嗽,可是她还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辅导、讲解。在讲解前先朗读一遍。使我惊奇的是她身体那么弱,朗读却是铿锵有力,节奏性很强,至今仿佛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她对我们很亲切,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对我们提出的哪怕是幼稚的问题,也都认真解答。”

冯先生的集体辅导,常常是与“集体答疑”结合在一起的。《冯沅君传》第305页记载:约在1959年,她在教学中,还创造了一种“集体答疑”的教学方式。所谓集体答疑是“在个别辅导、个人阅读告一段落后,她让学生交上阅读札记,同时把疑难问题一起交上”,她“在检查札记时,把学生提的问题梳理归纳后,给学生‘集体答疑’。在她答疑完毕后,学生还可充分提问,然后师生展开讨论。教师答疑结束,她就反过来‘考’学生:让你阅读一段她布置过的古文;让你串讲一段文字,谈出你的评论意见;或向你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你解答。答得不完善,她会请别人补充。”这种集体辅导、集体答疑,把指导阅读、写阅读笔记、发现问题、提问、讨论、考问自然地接连起来,有严格要求,又有引导启发,既有针对性,又生动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她的学生缅怀老师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冯先生的‘严’和‘逼’,打掉了大家的惰性,引导着我们前行。”

教学相长,双向互动

1939年,冯先生在中山大学讲授元杂剧时,发现了三条有关王实甫生平的材料,当时她未敢贸然作断。此后她从孙楷第、王季思先生的论著中,又看到了新材料,并且函请王先生询问陈寅恪先生有关见解的依据,这才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推断,写成了一篇题为《王实甫生平探索》的论文。1956年秋冬之交,在山东大学一年一度的科学报告会上,她以此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提出讨论。讨论后,冯先生继续修改,1957年刊于《文学研究》杂志。

在编《中国历代诗歌选》时,冯先生注意质疑,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如此书所选的清代吴伟业的作品《圆圆曲》与《楚两生行》,对这两篇作品的写作时间,冯先生没有沿袭以前的说法,而是阅读了许多有关的著述,仔细考证,从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认为《圆圆曲》作于顺治七年(1650)前后,《楚两生行》作于康熙初年。她把研究的成果纳入教材中,同时撰写了《吴伟业〈圆圆曲〉与〈楚两生行〉的作期——读诗质疑之一》,刊于《文史》杂志。

关爱学生,亲近学生

冯沅君与学生相处,不讲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提倡互尊、互爱、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同陆侃如先生支持进步学生,从经济上帮助过一些进步学生。在东北大学任教时,有一位同学母亲有病,无钱医治,他们给他一笔钱,帮助母亲治病。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后,青岛解放前夕,李希凡旁听冯先生的课,中间遇到了经济困难,冯先生亲自给李希凡姐弟送去了四十银圆。1962年初,冯先生指导的研究生陈其相的祖母病逝,父亲又病重。冯先生知道后,马上拿出一百元,让她赶快寄回家。凡是接近冯先生的,都知道她生活十分简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是对同学,却慷慨大方,毫不吝惜。

冯先生乐意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喜欢接近她。吕家乡回忆:1952年,他和几位同学在毕业前夕去看望冯沅君。“她向我们谈经历,谈治学,谈写作。她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缠过足,后来才放开,因此现在穿皮鞋还要塞一些棉絮,走路很不得劲儿。我这才想到,平时冯先生走路的确有点‘扭搭扭搭’的样子。冯先生很有感慨地说:一个人要违抗社会风气,违抗潮流,是很难很难的,只有极少数杰出者才能做到。谈到写作,我们问她是不是还打算写小说?她叹了一口气,说:淦女士写小说简直是三代以前的事了,早就提不起笔了。辜负了鲁迅先生的期望,没有办法!”

约在1952年,1951级学生赵淮清和几个同学到冯沅君家看望老师。后来他回忆:“书斋幽雅清静,处处氤氲着书香气。大家谈话无拘无束。她简单问了我们入学前的经历,然后就兴之所至地谈文学,谈人生,谈山大的历史,妙语迭出。记得先生说过:‘你们入大学文科,文、史、哲都要打好基础,古典文学更是基础。古文学不好,白话文也是做不好的。’她主张大学几年起码要背诵上百篇精选出来的古文,古诗词更要多背,越多越好。”“沅君先生讲得兴致盎然。说话间,一大盘黄澄澄的花生糖已被我们‘风卷残云’。先生脸上浮漾着慈祥,颤巍巍地,又从立柜里端出一盘,还没来得及落座,一位性格有点鲁莽的同学发话道:‘冯先生,您在法国留学时,您的脚会招来不少麻烦吧?’这种容易犯上又不相干的提问,很使我们为他着急。不料,冯先生却不以为忤,笑容粲然,朗声答道:‘这也不难,学习孟丽君嘛,外面套双靴子就行了。’”

冯先生虽然有博而深的学识,有许多有影响的著述,但她从不谈这些。她不哗众取宠,不露才扬己,对于世俗之名毫无兴趣。她和学生交谈,是真诚的,是自然的。这是经受人文教养浸润而形成的真诚和自然。她与学生的交谈,洋溢着真善美的情趣,从各方面密切了师生关系。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交谈,如同雨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效应,学生受到了课堂上和书本上难以受到的教育。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冯先生在她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在做好言传的同时,特别重视身教,正己身,正己心,自然会影响学生。她凭借着向善、求真、趋美的人格魅力,如同甘霖雨露,滋润沾溉了学生的心灵。

冯先生指导的副博士研究生尚达翔回忆:1960年秋,“济南久雨成灾。星期二下午是冯先生给研究生上课的时间,哗哗的大雨就是停不下来。冯沅君住老校,上课却在新校,两地相距有四五里路,都是泥泞的庄稼地。花甲之年的老人,又是双‘解放脚’,如何走得过这么长的田间小道!学生们万分焦急,他们家里又没有电话。商量结果,派了个男生骑自行车去老校,让冯先生改日再来上课。哪料,骑车的学生刚刚上路,她却撑着伞,背上挎了个书包蹒跚着过来了。女同学们赶紧把先生扶进屋,让她换上干燥的鞋子,埋怨她这样大的雨不该蹚水过来。她却若无其事地说:看天下着雨,我就提早上了路。还好,书包没淋湿。说完,她掀开备课本,拿出了一叠卡片,开始上课了。”一位曾经缠过足的60岁老人,为了按时上课,冒着大雨,只身撑着伞,挎着书包,提前踏上四五里泥泞小路,蹒跚蹚水跋涉,终于按时赶到课堂上课。严于律己,不畏艰难,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此情此境,胜于言教,深深地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冯先生切实地做到了。

上一篇 2023年05月26 21:27
下一篇 2023年04月21 05:19

相关推荐

  • 自信诗句,关于自信的诗词名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古·残句》。第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显示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毛泽东的壮志豪情。第二句“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

    2023年05月02 239
  • 山美水美人更美下一句,又夸风景又夸人

    山美水美人更美安德利集团大名鼎鼎,早有耳闻。初秋时节,有幸前去安德利崑龙温泉度假区采风,我心飞翔。第一次耳闻目睹了龙泉的山水,我便沉醉于青山秀水之间,崑龙温泉让我留恋,昆嵛山风景让我难以忘怀,安德利人

    2023年05月30 239
  • 喜的诗句,带喜字的诗句飞花令

    那一年,白居易中了进士,多年的学习有了结果。他很高兴,进士例行要游慈恩塔,他欣喜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有喜的诗词有:《读毛诗·含气有喜怒》《水调歌头·有喜君初度》。有喜的诗词有:《比

    2023年05月15 235
  • 描写心情的诗句,抒发心情的唯美诗句

    1.瘦子体会不了胖子站在秤上的忧伤,胖子理解不了瘦子轻易被推倒的凄凉。2.时光的脚步太过匆忙,流年易间已宛成伤,伤佛还是昨天的事,离别已然成为今天之伤。3.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一段旅行总会相逢一些

    2023年05月10 228
  • 云深不知处的上一句,云深不知处是啥意思

    电影《只有芸知道》海报李梦前一句是:只在此山中。1.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具体原文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译文为: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

    2023年05月13 285
  • 元曲四大家位居榜首,杂剧四大家和元曲四大家

    本文系作者菊花聊时尚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关汉卿生活在十三世纪,那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当时,游牧于长城以北沙漠地带的骠悍的蒙古人大举南侵,先并了女真族在北中国建立的金国,又渡长江灭掉了南宋建立了

    2023年04月18 244
  • 听君一席话恶搞下一句,听君一席话幽默段子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听君一席话幽默段子,这是最近很火的废话文学的经典句子。那么除了这句话之外,还有哪些类似的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类似的梗句子大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

    2023年05月02 232
  •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上一句,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上一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上一句,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出无尽遐想,皎洁的月亮在无数文人墨客笔写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一位诗人更是借一轮明月成就了一篇千古

    2023年05月03 259
  • 上一句,一些经典名句的上下句

    “欢迎各位台湾乡亲回家!”一句饱含温暖而热情的开场白,暖了台湾乡亲的心。一场《茶香》舞蹈,更是让台湾乡亲们“闻”到了亲切的茶香。7月13日,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召开,台湾乡亲再次跨海而来,共话家

    2023年05月23 295
  • 形容龙气势磅礴的诗句,中国龙七绝诗

    古往今来,诗篇无数。然如李白、杜甫等出类拔萃的诗人,终究未身居高位,眼界、格局有限。历来雄才大略的帝王,虽略输文采,中国龙七绝诗,但无不胸怀大志,加之身居庙堂,其格局是其他诗人很难企及的,故诗中蕴含的

    2023年04月13 290
  • 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重阳节的古诗10首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转眼已到深秋,常常在时间的静默中,我们唏嘘感伤,等回过神来,人间山河早已变了模样。重阳节,是一个登高的节日,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最适合重阳读的30个诗句,今天发朋友圈最合适!1

    2023年05月19 236
  • 春江花月夜诗句

    这段春江,这处风月,静静地流淌在诗河之中。它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

    2023年05月23 22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