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自然界没有”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冠冕。历来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元曲家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当之无愧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们都擅于杂剧创作。在关汉卿活跃于杂剧写作演出队伍的时期,元杂剧基本成型。相对于传统的诗文而言,从文学的角度看,元杂剧是一种新型的文体。但杂剧又是综合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表演来与观众沟通。元杂剧剧本已经是比较完备的戏曲。它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折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本杂剧。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元曲作家关汉卿
某些杂剧实际超出了一“本”,比如《西厢记》就由五本组成。四折采取四种不同的宫调,每折一种。因此,一折又可以叫做一套。而组成“折”的同宫调曲牌有多少,并不一致,以目前见到的而言,最少的只有3个,最多的可达26个,一般常在10个上下。杂剧的音系是北方语音,没有人声。到了元代中期出现了南曲北曲合用的情况,叫做“南北合套”。杂剧已包含道白与唱词(曲)两部分。道白接近口语,历史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唱词也尽量吸收口语,但因曲的限制,有较多文言和文雅的加工。
《西厢记》
在明初的《太和正音谱》之中,根据内容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即12个类别。现代学者一般将杂剧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历史剧、社会剧等等,这些分类都是立足于剧本的内容与主题。爱情婚姻剧是元杂剧引人注目的部分。所谓“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历来传诵不息,特别是《西厢记》是公认的元杂剧压卷之作。神仙道化题材在元代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黄梁梦》、《张羽煮海》、《柳毅传书》虽然都来源于传统题材,但赋予了元代的时代色彩。
舞台上的《张羽煮海》
公案剧因为涉及社会公正的伸张与否,历代盛演不衰。《灰栏记》很早就翻译成外文,影响至巨;《鲁斋郎》、《陈州柴米》曾引起社会底层的共鸣。对历史往事表达看法,历来是文学作品的热门话题,元代的历史剧《赵氏孤儿》在西方享有盛誉,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代名。在元代杂剧之中,有许多是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这部分作品不但有深度,而且具有感染力,《窦娥冤》、《东堂老》等等是元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当然,上述分类都是相对的,例如《梧桐雨》、《汉宫秋》等就介于爱情剧与历史剧之间。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关汉卿《窦娥冤》
总之,元代的杂剧确实是元代文学有代表性的文体种类。在数以百计的元代杂剧作家之中,关汉卿是其中十分勤奋、执著的一人。从他仅存的作品看,他关注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正义感,即便对于历史,也是力图从中寻找现实的镜鉴。对于元代杂剧,没有比关汉卿更典型的代表。与他大致同时的另一个杂剧作家高文秀,被大都文坛称为“小汉卿”;比他年辈稍晚的沈和甫,被叫做“蛮子汉卿”——南方的关汉卿。这都说明,对于元代杂剧关汉卿始终处在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
关汉卿现代雕像
关汉卿《录鬼簿》
“乙斋”“已斋”。除《录鬼簿》,元人对关汉卿其人最重要、最具体的记载,就是元末人熊自得在《析津志》的“名宦”节为关汉卿写的传略:“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词章者久已。”关于关汉卿生平的更多情况,需要从他的作品之中去探寻。在南宋亡国之后,他和许多世居北方的文人学子一样,曾前往江南游历。在《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里,南宋“行在”的“水秀山奇”“人烟铸集”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南吕·一枝花
元曲作为唐诗宋词以后,我国文学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拥有独特地位的,和唐诗宋词是并列。元曲成为唐诗宋词之后,中国的文学之盛,还是有他的独特的魅力的。首先元曲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过来的。元曲。
一般认为他的小令《大德歌》是写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如果此论无误,那么他应该是出生在金朝末年,去世于大德年间,在元朝生活了60年之久。而这个时期正是杂剧风靡文坛,倾倒了社会不同人群的全盛时期。关汉卿除了写作杂剧剧本,还经常亲自参加杂剧的舞台实践。明代阅读元杂剧剧本最多的人减燃循曾指出,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优倡而不辞”(《元曲选序》),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两大剧作家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有相近之处。由于他始终身处社会下层,在身后不久,人们对他的身世经历就不甚了了。
西方剧作家莎士比亚
桃园三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