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南京理工大学新生报到现场,该校设计传媒学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配学生宿舍受到关注。学生通过填写名为“Style大作战”的问卷,筛选专业、性格、爱好和规划相似的室友。这样新奇的分配方式让不少网友拍手叫好甚至高呼“羡慕”。这并不是南理工第一次做出尝试,2015年,同道中人幽默回复,星座匹配室友的尝试就让大众眼前一亮。,
事实上,除了寻找同道中人,学校还设置了选项让新生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人做室友。同道中人同生活确实可以拥有共同语言,快速熟识,但是接触差异、了解差异、接纳差异对于个体的成长与社会化同样具有价值。
看你怎么想的了,如果和他说的一样,可以说朋友幸会,如果不想搭理他,那就说非也非也!
“信息茧房”效应提醒我们要有意突破现有信息圈、主动接纳不同。受到自己的偏好和习惯的引导,我们很容易对某些信息产生偏倚,导致信息掌握的失衡:接触到的信息庞杂,实则都是同质的。
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已经将网络信息接收变成了个性定制,如果舍友这个现实生活的紧密圈子也逐渐同质,那么就会陷入看似包容开放,实则在个人局限中打转的情况。与相似的人不断来往,观点、知识都会趋于一致,却与丰富、多元的观点渐行渐远。
11. 我们渴望在茫茫人海中遇见自己的同道人,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迷茫。12. 不是所有的鱼都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每个与自己有交集的都是同道人 13. 跟陌生人同路,只能希望他们真是同路人。14.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虽然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但是也难免需要与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人共事、同处。地缘、血缘、业缘、趣缘等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进入了由校园步入社会的缓冲圈,开始梳理与建立更为丰富的关系网络。
同道中人下一句可以是“冷暖相知”,读音为tóngdàozhōngrén,比喻意见或志趣相同并且可以共事的人,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例句:1、我能想象出他的情形,带着满腔热情,欢喜雀跃,激动地去寻找。
兴趣、规划相同也不是和谐相处的充要条件。在集体生活中,生活习惯、处世风格这样的“小节”才是宿舍生活是否愉快的基础。社交媒体上对室友的吐槽向来是热门话题,大家不满的不是“室友不喜欢我的偶像”或“我们的学术追求不同”,反而是打扫卫生、煲打电话、借还东西这样的小事。一群谋大事者聚在一起,却被生活中的小节打败,甚至波及了日常交往与课堂学习。丧失了这样的良师益友岂不可惜?
不愿只做同道中人,但愿相伴一生风雨。这样对下一句怎样,是不是显得过于庸俗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生之中如若遇到一位同道中人该是怎样的幸事,如果这位同道中人恰好又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可以说是百年修得的福分。
因此,不必强求同好者同住。在校园中广交朋友,与同道中人交换意见是一桩乐事,了解不曾接触的领域和不曾看过的风景,亦是不错的人生经历。
□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