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如今,寒食节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只有通过寒食节诗词,来找寻那远去的节日记忆了。
《寒食》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9、《寒食日献郡守》作者:【唐】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10、《寒食下第》作者:【唐】武元衡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到寒食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韩翃用巧妙的手法再现了长安的寒食: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 杨万里《寒食上冢》2.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3.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 郑刚中《寒食。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所以无烟。
普天之下的人,都禁火了,看大地都没有起烟。可是,哪一处的火,能来温暖我这颗游子的心呀?
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上坟祭扫是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寒食节的诗句古诗如下:《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寒食》
唐代:孟云卿
1、故人留我过寒食,童重宁同所历家。——赵蕃《寒食前一日发黄堰明日抵定夸连日逆风吹沙不》2、只疑寒食无风雨,不料今晨顿如许。——赵蕃《张王臣载酒约同过梁和仲既以风雨大作举杯相》3、去岁清明日,南巴古郡楼。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为了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寒食节是不开火的。
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浣溪沙》
宋代: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节时,斗草、荡秋千,是春日女子最爱的游戏。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寒食诗》
寒食节诗句1 1、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温庭筠《寒食日作》2、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3、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4。
五代:云表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寒食时,云表从哲学角度,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寒食》
唐代: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正值春日,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
杜甫在寒食节时,来到江村游览,花儿纷飞,水边轻烟冉冉,阳光透过竹子安静地照下来。在静美的春日中,杜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寒食》
宋代: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寒食节的古诗1 1、《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2、《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春游、踏青是寒食节的主题。
我今年只能在商州山乡过寒食节了,但是山中的风光景物也一样可爱。小孩子慢慢地凑近了花朵拈取蝴蝶,山中的人家在大树上挂起了秋千。
《寒食城东即事》
唐代: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春光正好,及时行乐,是王维诗中的主题。
《寒食》
清代:洪升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明月飞乌鹊,空山鸣杜鹃。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七年未曾回家扫墓,寒食时,诗人对父母亲人的思念犹为强烈。
客中过寒食已有七年,不能够祭扫在祖坟前。儿女们都已经已长大,与故乡相隔万水千山。
明月惊飞了绕树的乌鹊,空山里声声鸣叫着杜鹃。高堂上明镜里悲叹白发,每日里思念游子泪如涌泉。
在明媚的春日里,寒食节的祭扫习俗提醒我们不忘先祖,春游踏青习俗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而弥漫在寒食节中的思念则绵延千年,成为清明思亲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