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1.句子“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属于句式中的( )。
【答案】主谓谓语句
【解析】
(主谓谓语句中)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例如:
①一个边防军人,‖他时刻准备着为边关奉献一切。
②这孩子,‖我也疼他。
③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91.
2.“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有( ),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 )、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作谓语动词。
【答案】处置性 不及物动词
【解析】(“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作谓语动词。没有处置性的动词比较少见,例如“一出门槛,便把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92.
3.判断题:“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后。
【答案】错
【解析】“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元曲散曲的结构,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的建设”、“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我把衣服没有弄坏”、“为什么把这消息不告诉他”。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例如“怎能把人不当人呢”。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92.
4.判断题:有时候,“把”的介引成分跟动词没有多少语义上的联系,而是跟动补短语有联系,整个短语用来说明使介引成分怎么样,例如“把眼睛哭肿了”、“我的故事把在座的朋友都讲哭了”。
【答案】对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93.
5.“怎么把罪犯跑了”“怎么把奶奶病了”,这些句子里“把”字的宾语不是( ),而是( )。
【答案】受事 施事
【解析】介词“把”还有“让、使”意义,用它构成的句子没有处置义,而有致使义,例如“怎么把罪犯跑了”、“怎么把奶奶病了”,这些句子里“把”字的宾语不是受事,而是施事。这种不属于表处置的“把”字句。
【出处】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P93.
《文化要略》
1.“郑国渠”是由( )时期的( )国水工( )修建的。
【答案】战国 韩国 郑国
【解析】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在现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全长300余里。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91.
2.由秦将( )开凿的“灵渠”,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当时因两广交通不便,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调动军队和军需,命他将湘、漓二水沟通,纳入( )和( )两大水系。
【答案】史禄 长江 珠江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91.
3.(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它由( )于大业元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完成,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 )和汉代( )。
戏曲是元曲中最长的,有的十二折一本,有的三十二折一本,更有的四十余折一本。如吴昌龄的《西游记》,王实甫的《破窑记》、《西厢记》等,各有二本或四本可证。 小令是很短很可爱的一种小调;略似宋词的一阕,至多。
【答案】大运河 隋炀帝 邗沟故道 汴渠
【解析】另一项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它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610年)完成,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从今江苏省江都至淮安)故道和汉代汴渠,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荥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2400余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91-292.
4.在3000的历史长河里,瑰丽奇特的( )是其开端,接着是《诗经》、《楚辞》、( ),而后是( )、魏晋诗文、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它们此起而彼伏,此隐而彼显,不断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契合的文学奇观。
【答案】上古神话 诸子散文 汉赋 元曲
【解析】在3000的历史长河里,瑰丽奇特的上古神话是其开端,接着是《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而后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此起而彼伏,此隐而彼显,不断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契合的文学奇观。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94.
5.《 》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
【答案】史记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P295.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1.( )是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答案】听说法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48.
晚唐出现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变成词,开始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元曲将传统。
2.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答案】结构主义语言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元曲由散曲和杂剧组成。元曲的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什么是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解析】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主张对活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因而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教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49.
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指对剧情起交代连接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