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初高中课本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关于“元曲”的课文,如《窦娥冤》《天净沙•秋思》等,今天,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元曲”的文学常识,快一起来看看吧!
一、元曲的分类
❈区别:“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元曲三种基本类型,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区别:“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主要是小令和套数。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
二、元曲四大家
1.关汉卿
2.马致远
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1、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2、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3.郑光祖
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代表杂剧《倩女离魂》。
4.白朴
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等。
三、元杂剧四大悲剧
1.关汉卿的《窦娥冤》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马致远的《汉宫秋》
3.白朴的《梧桐雨》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2 、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 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 、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
4.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今人对此加以整合,一般分为历史剧、婚姻爱情剧、公案剧、英雄传奇剧和家庭问题剧等几个主要题材类型。初期特点: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元朝立国。
全剧五折一楔子。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类型:元杂剧、元散曲。表现形式:以戏曲为主,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主要作者: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