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叙事文字中有机地嵌入了大量诗赋曲联和歌谣,这在传统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对提高《红楼梦》的艺术情致和品味起了很好的作用。而在这些韵文中,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又特别令人感动,它使整部小说和人物故事如歌行板、荡气回肠。人们无论是读《红楼梦》原著还是看改编的影视,往往都对这十二支曲子特别感兴趣,读者念念不忘,而影视剧中的有关歌曲很快流行,至今还在广泛传唱。那么,元曲包括的三个部分,这一套曲子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呢?,
这说明作者最擅长的是散曲,他借助了散曲艺术的表现力。
元曲包括有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
散曲起于元曲,元曲盛行于元代,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宋代产生的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以四折为主,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则盛行于元、明、清三代,又分北曲和南曲,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散套和小令两种。散套又称套曲、大令,其体制特点也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散套除了没有宾白之外,同杂剧中戏曲折子一样是可以演唱的,曲演红楼梦就属于散套,所以警幻仙姑说 “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宫调是指调式,由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所以警幻仙姑说“又有南北九宫之限”。
曲演红楼梦中的那些曲子都有曲名,比如《终身误》《枉凝眉》等等。这些曲名也可以当做曲牌名(一般是在曲牌之后标明曲名)。曲牌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套曲中还包括带过曲,也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演红楼梦这一套曲子就是由《终身误》等十二个曲牌和开头的《红楼梦引子》以及结尾的《飞鸟各投林》两首带过曲组成的,实际上十四首曲子。
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元曲是根据宋代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形成的。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
《红楼梦》中除了写到散曲中的套曲曲演红楼梦之外,还写到散曲中最为文人喜欢运用的小令。关于小令,最著名的当然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其实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赴宴,就唱了一首时新的散曲小令:“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书中没有交代曲牌,我们姑且叫《红豆咏》吧。这首小令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被改编成歌曲,由王立平作曲,王洁实和陈力演唱。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
总之,散曲既具有戏曲音乐属性的乐谱,可供演唱,又具有文学属性的歌词,可供颂读咏叹,因而声情并茂、生动形象。散曲在词句上突破了词的定格,不分上、下阕,在句数、字数上也打破了词的限制,可以大量使用衬字,特别是可以把日常口语入句,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这些都使散曲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
元曲是由两类文体组成的,一个是散曲,还有一个就是杂剧,散曲又包含了小令和套数。散曲和杂剧属于相对的存在,散曲是应用于表演的剧本,适用于各种角色的唱词、动作、台词等;而杂剧属于将歌曲、舞蹈、宾白等三者结合起来的。
当然,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之所以特别感人,最主要的还是内容好,词句精彩。但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赏析文章做了介绍,我这里就不必多说了。我想强调的是,这一套散曲暗示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归宿和大结局,所表达的思想虽然具有宿命论的悲观色彩,但这种痛彻人生的命运感,这种对生命的深情咏叹,极大地增强了这部小说的悲剧氛围,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一曲最悲凉的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