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烟雨江南全诗,《忆江南》白居易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诗,陆游的一首《临安春雨初霁》写出了最美的江南春景,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然而陆游并不是第一个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的诗人。在他之前有个诗人就写了首七绝,他笔下的杏花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诗,陆游的一首《临安春雨初霁》写出了最美的江南春景,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然而陆游并不是第一个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的诗人。

在他之前有个诗人就写了首七绝,他笔下的杏花春雨惊艳了千年,连朱自清在《春》中都引用了他的诗句。

这首诗叫《绝句》,主要写的是春游玩乐的场景。

这个诗人的具体生平事迹已无处查询,只知道他大约是个和尚,法号志南,因这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僧”。

志南属于典型的“诗红人不红”,在文坛上的地位比不上“中兴四大诗人”,也没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全诗是剑马求不得,狂歌走天涯。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这句诗出自徐悲鸿的自题联,是一副对联,这句诗的意思是,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塞上,春日的杏花盛开,烟雨蒙蒙的江南如诗如画。这句诗描绘了两幅富有诗意的。

但他凭借短短28字的七绝,让世人记住他的名字,比起《全唐诗》中大批的无名氏,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全诗如下:

杏花烟雨江南全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原文:风入松·寄柯敬仲(元代:虞集)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首句便点名了诗人是乘着小舟而来,下船后,将带篷的小舟系在参天古木的浓阴下。然后才拄着藜做的拐杖,在微风细雨中徐徐前行,过了桥,向东而去。

“杖藜扶我”,说明诗人年岁已高,同时“扶”字,将杖藜人格化,诗人将它当成了一个可以依赖的小伙伴。

古代文人对杖藜情有独钟,苏轼在《鹧鸪天》中也提到过“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他们眼里杖藜就是陪伴他们的游伴,给人以亲切、安全之感。

“桥东”说明了诗人前行的方向。其实桥东桥西,《忆江南》白居易,桥南桥北,也许景色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往东和往西,看到的景色却大不相同。

在古人眼里,“东”有时候就代表了“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剑马求不得,狂歌走天涯。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其中“杏花烟雨江南”的意思是春日里的江南,杏花盛开了,烟雨蒙蒙,令人心醉而向往。剑马求不得,狂歌走天涯。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翻译 想要骑着战马、带。

所以诗人过桥向东而行,徐徐东风迎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南、向北,都没有这样的春色。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全诗是: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一佳联,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所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诗意的生活向往、怀恋之情,流露出对这种生活即将消逝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绵绵的细雨沾湿衣裳,迎面而来的春风吹拂着脸颊,却没有感到一丝寒意。

“沾衣欲湿”,衣裳似湿未湿,可见春雨的若有若无,“吹面不寒”,扑面而来的春风却没一点寒意,这春风该有多和煦!

细细的雨,暖暖的风,更突出了诗人陶醉于自然,体察精微,描摹细腻。

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现在写不出古人的那种诗意。

杏花烟雨江南全诗

一方面,忙忙碌碌的我们也很少停下脚步,发现生活中的美。

另一方面源于一种我们无能为力的变化——语言的变迁,古人的诗意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这首诗里,诗人将清明前后的雨称为“杏花雨”,而如今我们写雨,基本就是春雨、夏雨、秋雨。

而杨柳风也是如此,他们将应花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24个节气,每个花信对应一种风,而清明的花信是柳花,所以称为“杨柳风”。

但是诗人的春日之行到此戛然而止。一路前行的他还看见了什么?是否还记得绿荫下的小舟……这些只能留给我们自己去想象了。

这首诗用词清新,笔调轻快,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醉的杏花烟雨图。

通过描写在微风细雨中,拄杖前行,将诗人陶醉春景、踏春赏花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是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一佳联,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所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诗意的生活向往、怀恋之情,流露出对这种生活即将消逝的留恋、遗憾、惋惜之情。“杏。

朱熹曾大赞此诗“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朱熹是个十分挑剔之人,大文豪苏轼的文章都被他批评过,却如此喜欢这首诗,可见这首诗有多美。

也许正是因为朱熹的评价,才让这首诗传颂千古吧。

杏花春雨江南上一句话是:白马西风塞上 全句出自著名诗人、画家徐悲鸿手书楹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意思是一群骏马在塞北的草原上纵情奔驰,杏花在春雨中悄然绽放,把春天的江南装点得更加温婉、秀丽。白马西风塞。

徐悲鸿曾说:“剑马求不得,狂歌走天涯。白马秋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山河易主,物是人非,只有那杏花,那烟雨,那江南,亘古不变。

似水流年,唯有杏花年年笑春风,美得心醉,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绪。

四月江南烟雨迷蒙,杏花摇曳,让我们背起行囊,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 END -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上一篇 2023年04月18 18:51
下一篇 2023年05月08 17:52

相关推荐

  • 等闲识得东方面下一句,等闲识得的东风面下一句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

    2023年05月25 249
  • 带琴的诗句,琴的诗句最经典语录

    琴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1.弹琴复长啸。——[唐]王维《

    2023年05月08 230
  • 英文诗句,唐诗绝美英文翻译

    5首著名的宋词被这样翻译成英文,还有美感吗?还有韵味吗?你还会喜欢吗请英文厉害的学霸来指点指点!发这样的东西,很怕被口水淹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优美经典的英文诗句篇一Nothi

    2023年04月12 303
  • 形容失而复得的诗句,古人表达失而复得的诗句

    有好酒,有老友,把酒言欢,当真是一大快事。那么如果是久别重逢的老友呢?这种欣喜应该是加倍的吧!有人说,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眼望尽,皆是从前的嬉笑怒骂。时间给离别镀上了陌生的颜色,而重逢给

    2023年05月10 298
  • 元曲里的经典名句,元曲经典之中的经典

    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23年04月21 275
  • 盛年不重来的下一句,盛年不重来的下三句

    篱花蟋蟀(中国画)任伯年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

    2023年04月23 266
  • 昙花的诗句,昙花一现惊千古的诗句

    立秋之时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昙花一现惊千古的诗句,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

    2023年05月16 275
  • 关于兰花的诗句,最经典的兰花诗

    又是一年春好处,风吹兰花满面香!早春二月,兰花悄然绽放,美不胜收。兰花我国久负盛名,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兰花以香取胜,色泽宜人

    2023年05月10 250
  • 形容帅气的诗句,古代描写男子俊美外貌的诗句

    没有人不喜欢赞美。男人也不例外。我们听惯了对女子的赞美,或娇俏,或优雅,或贤淑,或大方。那么你知道怎么赞美男人吗?怎样优雅的夸他们很帅很有风度呢?30个优雅的诗句,教你优雅的夸赞男人,赶紧学起来吧!1

    2023年04月21 291
  • 勤奋学习的诗句

    1《勤学》1.关于孔子勤奋好学的诗句(有关勤奋学习的诗句)关于孔子勤奋好学的诗句(有关勤奋学习的诗句)1.有关勤奋学习的诗句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

    2023年05月31 208
  • 夜色的诗句古诗,关于夜色的唯美古诗

    静谧的冬夜,北风带来了阵阵的寒意,山川、河流、树林......,一切都浸润在月光之下,关于夜色的唯美古诗,让天地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情趣。月色如此美丽,切莫浪费冬夜美好时光,十首月夜的诗词,欣赏冬天最

    2023年04月23 269
  • 宋元曲艺音乐及其特征试讲,简述明清曲艺音乐及其特征

    “每隔几米就一个台子,谁说得好就听谁的。谁的台子前围的人多,谁说得就精彩。”早上8点多,家住20里外的吴西荣姊妹就带着90岁的母亲来到胡集镇,等待一年一度的曲艺盛宴。简述明清曲艺音乐及其特征,吴西荣和

    2023年04月12 24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