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懋循,元杂剧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时期,《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的代表作。该剧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作者无名氏。全剧共4折1楔子,《远山堂曲品》曾载有此剧目,现存版本有《元曲选》甲集本。该剧取材于民间故事写成的优秀元人杂剧,在以包公放粮故事为题材的传统戏曲中,它是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
剧作写陈州大旱3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往救灾。刘、杨二人借机大肆搜刮民财,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受难者雪冤。此剧虽取材于宋代包拯的传说故事,但再现了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陈州粜米》着力刻画包拯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细致地写出他在奸邪当道时复杂的内心矛盾。他历尽宦海沉浮,欲急流勇退,产生过辞官归隐的念头。当他看到现实生活中权豪势要还在横行不法,又坚决要与百姓分忧。包拯不是简单地作为铁面无私的申冤者出现,而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剧作还描绘了包拯的幽默风趣和平易近人。乔装私访一段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最后计斩杨金吾,元曲选,让小撇古锤打小衙内,为张撇古报仇,表现了包拯的智慧,也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剧作第一折以正末扮张撇古,在写他同刘、杨等权豪势要冲突时,歌颂了他的斗争勇气和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他若是将咱刁蹬,休道我不敢掀腾。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喊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心声。
剧作写陈州大旱3年,朝廷派刘得中、杨金吾前往救灾。刘、杨二人借机大肆搜刮民财,并用敕赐紫金锤打死灾民张撇古。张子小撇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明真相,为受难者雪冤。此剧虽取材于宋代包拯的传说故事,但再现了元代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交迫下的遭遇。《陈州粜米》着力刻画包拯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细致地写出他在奸邪当道时复杂的内心矛盾。他历尽宦海沉浮,欲急流勇退,产生过辞官归隐的念头。当他看到现实生活中权豪势要还在横行不法,又坚决要与百姓分忧。包拯不是简单地作为铁面无私的申冤者出现,而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剧作还描绘了包拯的幽默风趣和平易近人。乔装私访一段洋溢着民间喜剧色彩。最后计斩杨金吾,让小撇古锤打小衙内,为张撇古报仇,表现了包拯的智慧,也寄托着人民的理想。剧作第一折以正末扮张撇古,在写他同刘、杨等权豪势要冲突时,歌颂了他的斗争勇气和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他若是将咱刁蹬,休道我不敢掀腾。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喊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心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两句诗出自于元·无名氏的《争报恩》中。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
剧中包公运用智慧解决矛盾、战胜恶人、解救危难,传承了中国历代对智慧崇敬的心理情绪,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包公戏的“尚智”倾向是弱势群体反抗精神与斗争意识的自然流露。在阶级压迫深重的元代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深受蒙古贵族、汉族大地主、大官僚的重压,内心积聚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们不甘忍受压迫,常常通过发动起义与元政府直接对抗,但是在强大的元统治者镇压下,往往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的反抗精神却是无法“镇压”的,表现在包公戏中便是以崇尚智慧、战胜邪恶的方式加以曲折表达。包公在一个几乎从上至下都已腐败污浊的官僚体系中,也相对处于弱势,智慧就成为他惩处恶人、伸张正义的重要手段。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
《陈州粜米》中张撇古与其儿小撇古只是穷苦老百姓,而刘得中、杨金吾则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打死人不要偿命”的刘衙内的儿子及女婿,地位有天壤之别。刘得中、杨金吾用紫金锤将张撇古打成重伤,并扬言说,“是我打你来,没事,没事,由你在那里告我去”。张撇古满怀痛恨,要小撇古告官去。小撇古虽心怀气愤,却知他们权大势大,对于能否告赢他们表示怀疑:“父亲,你看他这般权势,只怕告他不得么?”张撇古一心报仇,将希望寄托在包拯身上,临死前对儿子说:“若要与我陈州百姓除了这害呵,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包拯与刘衙内相比也不占优势,正如刘衙内所说,“论官职我也不怕你,论家财我也受用似你”。要战胜强大的对手,为百姓解难,不仅要有正义感、责任心,还要讲求斗争策略。要使杀人犯刘得中、杨金吾伏法,必须取得紫金锤这一重要物证。于是包公微服私访,智赚紫金锤,将刘得中、杨金吾正法,打击了权豪的嚣张气焰。包公的智慧是一种明察事物、判断是非、强调证据、机智应变的能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现今流传的版本有两种:明万历脉望 馆抄校内府本、《元曲选》甲集本。参考资料:http://www.nju.edu.cn/cps/site/NJU/dramac/yuan/vol6/66.htm
元代包公戏中对包拯运用智慧为民申冤、除害安良等故事的描写,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有利弊两端。元代包公戏的尚智,一方面表现平民百姓的是非爱憎、百折不挠和自发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其在黑暗现实中生存下去以希望和寄托;另一方面也给不满现实的平民百姓一个发泄愤懑的渠道,客观上减少了社会不满力量的积蓄,起到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它还对人心世风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包公运用智慧除恶,对贪官污吏无形中是一种隐性震慑,对正派官吏保持正直人生价值取向是一种激励。
全剧人物刻画生动细腻,结构排场严谨精巧,剧情发展富于波澜,曲白相生,错落有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戏剧《陈州放粮》即由此剧改编而来,近代改编为《下陈州》。包公陈州放粮故事,至今流传不衰。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