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这里是百期经典文化传播系列《诗行天下》,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中国古来的民谚。而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西湖之美,举世闻名。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写下的这首诗,为西湖作下了最贴切的形容。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下一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下一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的字面意思: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一片缥缈迷蒙。倘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西湖之美,还在于其四季景致的各有千秋。
春日有“苏堤春晓”,桃红柳绿,万象更新,如明代诗人李攀龙所描摹的:“桃红柳绿竟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画舫停桡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
夏日有“曲院风荷”,荷花身姿袅娜,幽香阵阵。就像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日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一奇巧,一空濛。宋代王洧有诗题平湖秋月:“万顷寒光一夕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冬日有“断桥残雪”,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流传千载;“孤山霁雪”,则有明代诗人的书写:“山头白石六花铺,水面青青一髻孤。翠凤搏云朝贝阙,玉鳌擎日出冰壶。梅花正好冲寒探,竹叶何妨踏冻沽。千载林逋留胜迹,总因佳境在西湖。”
杭州名泉众多,其中以虎跑泉和龙井泉为“双绝”。虎跑泉水质醇净,最宜用来沏茶,郭沫若曾有诗题: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虎跑泉池之上,有建于唐代的虎跑寺,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年以后便是到此出家,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啥,从此专研佛法,死后亦埋骨于此。
80年代,这里又建成了李叔同纪念室,而那首由他作词的《送别》,历经岁月的冲洗,而今仍是脍炙人口的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瓢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龙井泉则留下了苏轼的传说:
传说北宋时,有天竺老僧辨才住在龙井,与苏东坡常相往还。辨才已有八十多岁了,他曾经发誓不再出山,如有客来,以送到虎溪为限。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下一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扩展阅读: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有一天苏轼来访之后,老僧相携送出,二人谈笑风生之间,不觉间就已走过了虎溪。待惊觉时,不由相顾莞尔,此后虎溪桥就有了过溪桥之名,又有人在桥上建亭,即过溪亭,也称作“二老亭”。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
孤山有雪景,引人入胜。古人曾言,雪后看山:
“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塑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夺目”。
放鹤亭的梅花亦是一绝,檀香梅急性先开,宫粉梅俏丽香浓,朱砂梅紫艳色重,绿萼梅洁白素雅,洒金梅红白相间,各逞妖娆,各具情趣。
南朝人陆凯,就曾精心剪下一枝梅花,特意请人带给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更附上一首小诗,表明对朋友的关切和对梅花的厚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北宋诗人林逋,长年隐居孤山,放鹤亭便是为他而建。
相传林逋勤学好古,不慕名利,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幽寂闲适的生活。他的《山园小梅》可谓将梅花孤冷清幽的境界,描摹得入木三分。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西湖东南,有吴山,由多座小山蔓衍而成,高度皆不过百米,但各有盛景,如:紫阳秋月、三茅观潮、鹿过曲水、鹤步寒山、娥眉月照等等。
在吴山,曾发生过那个广为人知的“人面桃花”的故事:
唐人崔护来游吴山,因口渴,叩响了一户山居之家的门户,遇到了一位温婉美丽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属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下一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句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其全文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
次年,崔护故地重游,小院依旧,院前桃花依旧,女子却已不知去向。崔护满怀惆怅,不觉在院门上题下了一首小诗,这便是《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殿正中,是岳飞的戎装坐像,一身金甲紫袍,手按佩剑,眉宇间是一腔正气凛然,有股不怒而威的气势。而其背后,便是岳飞曾手书的几个遒劲大字——“还我河山”。
殿中有多副楹联,其中清代彭玉麟的一联读作:
史笔秉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萋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阳诛。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何等振聋发聩。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江,也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每月农历初三及十八,潮势最大。
而一年之中,又以农历八月十八日的潮势最为壮观,前往观潮的人也最多。历史上俗称这天是“潮神生日”,如今则称为“观潮节”。
宋代诗人潘阆早年间曾到过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一首名为《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潮水拥来时,声如雷鸣,白浪滔天,山鸣谷应,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那种奇伟壮观的景象,不曾亲眼见过的人,大抵永远无法想象。
杭州之美,在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在其众多的名胜古迹,也在其底蕴深厚的人文气息,文人墨客,纷沓不绝。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映衬,彼此辉映,共同构筑了杭州这座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