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大鹏赋》,居于《李太白全集》的第一篇。这篇赋的初稿,写于李白的青年时代。或许是诗人受到了《逍遥游》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便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即使后来李白在长安时,政治上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也没有因此而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一如既往地激励着李白努力奋飞。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为何要写这首《上李邕》呢?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他是想在拜见李邕后,通过李邕的推荐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诗歌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言明志向远大;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但是,按照庄子的《逍遥游》里所说的“万物皆有所待”,自己想大展宏图,就必须有人引荐于朝廷。因此,李白也想找一座靠山。那时期,李邕是一个很正直的官员,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李白就找上门去了。哪知李邕不擅长写诗,特别讨厌那些喜欢说大话的青年人,平时他只对碑帖感兴趣,看到李谪仙的诗,觉得他口气太大,大概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愤青,所以也就不理他了。
其实,李邕并没有看清李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两句。孔子尚且能够说“后生可畏”,一般人就更不可随便轻视青年人了。人小志气大,才学高的比比皆是,可是老气横秋的李邕偏偏不把李白放在眼里,实在有点遗憾。也许在真正了解了李白之后,李邕定然追悔莫及。
后来,贺知章读到了这首诗,则叹为“惊风雨,泣鬼神”,称李白为“谪仙人”。与贺知章相比,李邕也太固执自信,目光短浅了。读同样一首诗,看法却截然不同。如果李白能早一些见到贺知章,也许就因此踏入朝廷了。
可是,李白虽然自青年时期就向往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但终其一生也没有高飞起来,这对李白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吟读此诗,我们会在恍惚间看到诗人似已化身为大鹏在九天奋飞,在蓝天碧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