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曾听说过南宋诗人陆游的这一首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篇名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发了诗人虽然年岁以高,但仍然渴望为朝廷重用、收复中原为国分忧的爱国激情。但是,少有人知的是,这首诗并非孤篇,而是属于陆游所创作的一组诗歌的后篇,换句话说,这首诗尚有前篇。
不过,与脍炙人口、慷慨激昂、充溢着家国之思的后篇不同,前篇虽然也名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画风却不太对劲儿,不信您瞧: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风飒飒,夜冥冥,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屋里柴火融融,毛毡软和,我和小猫咪都不想出门。
嗯?
我以为的陆游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说,好歹是正正经经的爱国诗人,怎么到了这里就变成了撸猫老头?
像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还有这样的:
有没有一种幻灭的感觉?
不过,你以为陆游写的猫诗只有这一首吗?
呵呵,Too young too simple!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白话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
要知道,在从古至今的咏猫诗中,南宋诗人陆游的咏猫诗在数量上堪称魁首,若是生在而今,资深猫奴属性再加上斐然的文采,陆游绝对能成为萌宠区一霸,百万关注的那种!
那陆游究竟都给小猫咪写了些啥呢?且听我细说。
首先,当然是日常花式吹主子咯。
“僵卧孤村不自哀”下一句是: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陆游的咏猫诗中,有一首诗的题目尤其有趣,即《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一篇,对于爱书的陆游来说,肆虐的老鼠无疑是令人极为苦恼的一件事,而猫恰恰是老鼠的克星,陆游对拯救藏书于水火的猫满是感激: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
鱼餮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僵卧孤村不自哀的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翻译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
就连诗题都透出一股畅快之气。
除此之外,《赠猫》三首、《赠粉鼻》和《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几首中更是不乏对猫的溢美之词:
僵卧孤村不自哀的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作者:陆游 (宋代)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
翻译一下,也就是:
萌萌小猫咪,勤劳不贪吃,捉住坏老鼠,保护我的书,又乖又可爱,像只小老虎。
嗷呀,心都化了~
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猫奴,陆游所感受到的当然也会有苦恼。陆游的咏猫诗中也存在对猫的报怨之语,僵卧孤树不自哀下一句是什么,如《嘲畜猫》一诗中便有以下几句:,
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
相信不少养过猫的朋友都会有同感,猫咪是夜行动物,经常半夜三更上蹿下跳,掀锅撞盆,叮叮当当扰人清梦,这么个淘气包,还不能吐槽两句啦?
僵卧孤村不自哀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不过吐槽归吐槽,自家孩子自家爱,要是让陆游舍去这样一群小可爱,那可是万万不能的。 须知,在陆游晚年,猫已经成为陪伴其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
在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之际,陆游虽满心铁马冰河、为国效力的壮志,却只能居于孤村,唯有怀中的小猫相伴,“陇客询安否,狸奴伴寂寥”。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而且,陆游甚至还萌生前世今生之念,猜测猫曾经和他有前世之缘,“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乖巧可爱的小宠物,对于年老独居、满心惆怅的诗人无疑是一种慰藉。
此外,在陆游的咏猫诗中亦不乏对其饲养猫咪情况的描绘。
如“裹盐迎得小狸奴”指的是猫的来源,“裹盐”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即主人向邻居或商贩讨要猫仔时,往往要用相对贵重的盐和小鱼来交换,以表示对小生灵的重视,黄庭坚的“买鱼穿柳聘衔蝉”亦有所印证。
现在,想来大家也都知道了,对猫的喜爱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除了陆游,宋代黄庭坚的“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范成大的“闲看猫暖眠毡褥”、林逋的“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都是写猫的名篇,此外,陕西省华县泉护村遗址曾出土的猫骨表明中国人早在5300年之前就开始利用猫来控制鼠害,《吕氏春秋·贵当篇》中也有“狸处堂而众鼠散”之语。
文字|以日以年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