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曲的介绍, 元曲四大家 指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或王实甫)。关汉卿的《窦娥冤》为古代悲剧的杰作;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当时历史剧的双璧;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为爱情剧中的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才子佳人故事的典范。他们的戏剧把元代叙事文学推向了高峰。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梧桐雨》 通过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宣示了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在第四折中,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满怀愁绪地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1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具有浓重的抒情性和醇厚的诗味。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窦娥冤》。
2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语言沉痛伤悲,使人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3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通过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墙头马上》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敢于把封建道德和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艺术风格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元朝时期,戏曲空前发达,其中以杂剧最为突出,涌现了一批杰出剧作家,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而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窦娥冤》。 关汉卿元曲全集 [南吕]四块玉 闲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
第三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神仙道化剧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