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在学校的时候,对语文历史没什么兴趣,因为那时觉得它们除了背就是记,没有情景体验和人生感悟真理解不了,一点实用性都没有。步入社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无意间看了几篇唐诗宋词,对文学才渐渐产生了兴致。
正如今日头条号所说,写作要给人以启迪,让人有收获,而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只是想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
正如今日头条号所说,写作要给人以启迪,让人有收获,而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只是想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杂文小说,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鲜明的特色。而古代文学的巅峰,唐诗宋词应是当仁不让的。
无法想像,就如同谜一样的,你悄然登上了宋词之巅,又轰轰烈烈地留名而去。纸醉金迷里的风花雪月夜,烟柳巷深却难以遮盖你横溢的真情。长亭外,是你与伊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惜别之情;危楼上,是你。
文化的繁荣,首先是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成天兵荒马乱的,生存都困难,哪还有闲心读书写作,所以像唐朝和宋朝,这两个朝代,大部分时期,人民生活富足,而且那时娱乐项目不多,(没有抖音和火山小视频),再加上文学精英多,明星示范作用显著,文化繁荣也就自然而然了。
唐诗,以五言七律为主,篇文不长不短,能表达清楚,或借景抒情,或直抒心志,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
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雨景舒畅的浮现在眼前。
再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起来,多么的豪气冲天,催人奋进!
比如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
唐诗的强人太多了,诗仙李白,一生浪漫飘逸,他的诗也是如此,诗圣杜甫,更关心民生国事,所以他的诗很多是写民间疾苦和政府施政方面,诗魔白居易,因为他本人诵读和写诗,可以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了,所以人称诗魔。诗佛王维,其诗文富含禅意,通俗易懂。还有其他的,就不一一例举了。
宋词,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朝。
文句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南唐后主李煜,虽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却是一个卓越的文人,特别是词,更让人惊叹,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世人皆知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
宋词名家众多,李清照,辛弃疾,苏轼,欧阳修,柳永,不胜枚举。
唐诗宋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瑰宝,在如今这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要静下心来,从中吸取积极向上的精华,陶冶情操,做个善良有为的人,这应该是现在我们再读唐诗宋词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