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1.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出自元·赵禤《葬书问对》。按照画好的马的图像去寻找千里马,往往连马的颜色与雄雌都分不清,更别说找到真正的千里马。此以寻找千里马为喻,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要重视实践才有效果。
2.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
出自元·戴表元《秋尽》。此写秋天梧桐叶落,被秋风吹得满天飘舞,使身在万里江湖飘零的诗人心里更是伤感。前句写梧桐树“无聊”、“最苦”,这是拟人修辞法的运用,意在使梧桐树人格化,让其带有人的生命情态,从而代表诗人表达沦落万里江湖的悲伤之情。后句“江湖”,是借代沦落江湖之人。“万里”,是夸张,是说离家之远,意在强调诗人悲秋思乡的伤感之情。
3.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出自元·杨载《到京师》。此言柳梢头第一声黄鹂之鸣,便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5.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用四字词语(成语)形容 唐诗:气势磅礴、井然有序 宋词:出水芙蓉、豪放不羁 元曲:曲折煽情、雅俗共赏 1、气势磅礴 读音:qì shì páng bó 解释: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出处:宋·文天祥《。
4.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出自元·杨载《宿浚仪公湖亭》其二。此写白鹭悠闲翻飞的景象。“两两三三”,既是写鸟的数量,更是写鸟飞的悠闲之状,不然何以能数得清“背人斜去”,看是写鸟儿怕人而飞去,实是写鸟儿不畏人而逗人的情景。由此,便通过鸟之悠闲可爱的情态巧妙地写出了诗人回归自然、轻松愉快的心情。
5.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形容吃的东西很美味的词语,出自元·倪瓒《对酒》。此写白云浮于远水之上、孤鹤飞于晴空之中的景象。所写境界极其阔大,但阔大的背景之上只有一只孤鹤,对比中则使画面更显凄凉。
6.羊羹虽美,众口难调。
出自元·邓玉宾《中吕粉蝶儿·普天乐》。羊肉汤虽然美味,但是还是难以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此以羊羹难调众人口为喻,说明凡事要做到完美之不易的道理。
唐诗:工整韵律;宋词:豪迈奔放;元曲:曲折煽情;
7.日中荷叶影亭亭,雨里芭蕉声簌簌。
5、美味佳肴 [ měi wèi jiā yáo ] 味道鲜美的食品。出处:元·张养浩《翠阴亭落成自和》诗之一:“抚尊笑向儿童道,安得佳肴锦鲤双。”翻译:抚摸着杯子笑着问儿童,怎样才能得到这双锦鲤一般的美味佳肴?
出自元·萨都剌《雨伞》。此写阳光下的荷叶与雨中芭蕉的形象。二句皆运用了叠字修辞法,前者以“亭亭”状荷叶日中高耸挺立之貌,后者以“簌簌”写雨打芭蕉之声,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现场感极强。
五味俱全 [wǔ wèi jù quán]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也比喻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垂涎三尺 [chuí xián sān chǐ]口水流下来有三尺长。形容非常贪馋的样子。也形容见到别人的好东西就。
8.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9.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唐诗:气象雄浑 宋词:清新婉约 元曲:雅俗共赏
出自元·许有壬《荻港早行》。前句运用拟人修辞法将枫叶人格化,以动词“醉”来写枫叶之红的情状,不仅突出了枫叶的颜色,而且使非人的枫叶有了人的生命情态,顿然显得可亲可近。后句运用烘托法,以淡月与芦花互相映衬,突出了淡月不明、芦花隐隐的月夜景象,深富迷离与朦胧之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10.溪上东风吹柳花,溪头春水净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