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于公元1236年,字宋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自幼好学。19岁参加乡试,获得了庐陵乡试第一名,其父大受鼓舞,在第二年就让他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并在同年考中吉州贡士。
公元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他拖着病体,一段感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挥笔写下一篇《御试策》,语言犀利、切中时弊,文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并展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不幸的是,他的卷子被主考官列为第七名,后来宋理宗亲临集英殿,无意中看到这份卷子,对文天祥的才华大为吃惊,最后决定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覆考官王应麟在旁连声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文天祥画像
开庆元年(1259),蒙古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一路来势汹汹,宋军不敌,节节败退。九月,忽必烈包围鄂州。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惊。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以避兵锋,这显然会影响到军心和民心。此时,文天祥挺身而出,向皇帝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他甚至建议除掉妖言惑众的董宋臣,还要斩首示众、挽回影响。在治国方面,文天祥建议大宋改革政治、扩充兵力、图强救国。然而,这些建议都被宋理宗一口回绝,而南宋的朝政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
景定四年(1263),理宗皇帝不顾群臣反对,起用了奸佞董宋臣,文天祥因为这件事非常生气,提出辞职,但朝廷认为文天祥是难得的人才,没有接受他的辞职,而是将他贬到条件相当艰苦的瑞州任职。当时的瑞州因曾遭蒙古兵的蹂躏,几乎是一片废墟。文天祥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恪尽职守,制定了许多安抚民生的政策,使得曾经遭受战火洗劫的城市逐渐恢复了元气。除此之外,他还修复了一些如“碧落堂”之类的古迹,用古迹来宣扬先贤的民族正气,让人们意识到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就这样,瑞州在文天祥的治理下,逐渐显现生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宪问》,是第三十八章最后一句,原文中没。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又被委任为赣州知州。文天祥高超的治理才能再次显现,很快就将赣州的经济和民生状况提高了一个层次。然而好景不长,元军大举南侵,致使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便紧急下诏,让各地官衙务必紧急行动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二话不说,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并发动当地富翁集资,招募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迅速开赴临安。
《宋忠烈文文山先生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是成则谓之勇,败之则愚至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则谓之勇,败之则愚至极的意思是明知道不可以做还去做,成功了称为勇气,失败则是愚蠢至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则谓之勇,败之则愚。
这时候,元军虽然攻占了南宋首都临安,但还有两淮、江南、闽广一带仍然被宋军掌控。于是,伯颜想尽办法诱降文天祥,想要利用他的声望来说服余下的宋军投降。可文天祥早已看穿了元军的企图,任凭伯颜口舌费尽、条件讲完,依然断然拒绝。伯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押解北方。途中路过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福州,被当时的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不过,虽然另立新王,但文天祥对一手遮天掌控朝政的张世杰极为不满,并且与同是重臣的陈宜中意见相左,于是愤然离开南宋小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开府,指挥部队抗击元军,并先后协同汀州、漳州、龙岩、梅州等地的抗元义军,共同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对部队进行整顿,随后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
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全面展开。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先后夺回了会昌、雩都、兴国等地。文天祥的声名大振,分宁、武宁、建昌三县的英雄好汉,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也都纷纷前来,主动接受文天祥的领导。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企业回了解先人生前意愿,领取死亡文件,选择殡葬公墓(选九天陵园),决定出殡方式,殡葬仪式各项细节,通知亲友出席葬礼,出殡日期,后续事宜火葬领取骨灰。 上海九天一对一专业服务,导购墓穴专业咨询,礼仪流程专业操办,随葬礼品专业指导。欢迎电话。
公元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其弟赵昺继位后也移驻崖山,便建议率军前往崖山,与南宋朝廷会合。由于张世杰等人从中作梗,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天,由于文天祥声威日盛,他成了元军进攻南宋的心头大患,元军调集主力部队大举来攻,最终文天祥被俘,他抱定以死殉国的念头,吞下了二两龙脑,但药力失效,自杀未遂,后被押往崖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下一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出自《论语·宪问》,应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原句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
历史上,所有的当权者都会对气节硬朗的忠臣无比钦佩,元朝也不例外。元兵擒获文天祥后,元朝廷非常想得到这位贤士。在文天祥被押往崖山后,元将张弘范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但是,文天祥义正词严地说:“你的想法实在是荒谬,我自己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吗?”虽然碰了钉子,但张弘范依旧没有放弃,多次给文天祥做工作,要其给张世杰写信,文天祥便将自己前不久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也大受感动,从此不再威逼文天祥。
在狱中的日子里,文天祥苦中作乐,写出了不少豪迈的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荡气回肠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完成的。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见文天祥实在无法劝降,恼羞成怒之下,下令处死文天祥。
元至元十九年(1282)腊月初九,距离南宋灭亡的崖山海战已过去了3年又11个月零20天。这天早上,文天祥特意认真整理了一番囚服,对他来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终于可以解脱了。此刻,元大都的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即将就义的消息,纷纷走上街头,聚集在街道两旁,争相一睹他的风采。虽然明知是赴死,但文天祥没有丝毫惊慌,行刑前还郑重地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一生忠于大宋,虽然屡次受挫,但他拯救大宋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最终虽然无力回天,但他的爱国气节战胜了敌人,战胜了时代,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照亮了无数后世文人义士的内心。文天祥英勇就义之后,人们在收敛他的尸骨时,从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的死,可谓壮怀激烈、感天动地。古代虽从容就义者不少,但以名相之身而成为烈士,恐怕唯其一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名臣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以一身之死警醒后人,以一人之命激励后人。
——来源《知道点中国历史》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是:成则谓之勇,败之则愚至极。意思是:明知道不可以做还去做,成功了称为勇气,失败则是愚蠢至极。出处有:1、《论语.宪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2、张岱《四书遇》:不知不可为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