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张可久双调《水仙子·秋思》云: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秋风昨夜愁成阵。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这是一首闺怨小令,秋思缠绵,秋雁归来人未归,为伊消得人憔悴。“酒半醺,如此黄昏”,当然会让人想到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镜里青鸾瘦玉人”的一个“瘦”字,也自当理解为来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乔吉双调《折桂令·秋思》歌曰: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
红梨叶染胭脂,吹起霞绡,绊住霜枝。正万里西风,一天暮雨,两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雁未来时,流水无情,莫写新诗。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小令,典雅清丽,揣摩入微。曲子以“薄命佳人在此”的视角抒写“两地相思”,红叶含情,江天暮雨含悲,西风大雁翩然高飞则满含希冀,这江水流不尽的“一种相思,秋思图片,两处闲愁”,又恰是这多情的女儿心。
元曲里的最美“秋思”,总是如此深情婉转!
而说到最美的写“秋思”的元曲小令,大家肯定会立马想到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这是人人都能背诵的名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句二十八个字,白描勾勒,洗练传神,秋野夕照,行旅天涯,有诗意,有远方,引发我们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鸣、风风雨雨的艰辛回味和再抬头眺望的无尽的美好向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赞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也评价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而从马致远“秋思”的情怀上辨析,思乡之情最重,隐逸之情彰显,而这都隐含在“昏鸦”意象的选用中。
写黄昏景象寄寓“思归”主题,可以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算起,该诗两章重叠,一章诗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句是说,丈夫行役没有归期,不知现在身处何地。夕阳西下,鸡儿进窝,牛羊下坡。丈夫行役,教我如何不想他!
从《诗经》里写黄昏时分“鸡栖于埘”,情深意切;到陶渊明《饮酒·其五》写黄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志趣高洁,黄昏时分的飞鸟意象在文学表达里的情感渲染渐趋集中于思乡之情与隐逸志趣两个方面。以摹写“昏鸦”来表达这两方面情感的,较为杰出的是宋人秦观。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
秦观在其名篇《满庭芳·山抹微云》里悲情地写道,“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又点明,“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词作里的“寒鸦”,当然就是“昏鸦”。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云: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配画如图。1.出自:元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衰草带霜”表明,所写也是秋天景象,自带“秋思”凉意。
隋树森校订《乐府新声》收录有元代无名氏的小令《醉中天》:“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晚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这首小令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为贴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人家”“瘦马”“夕阳西下”等六个意象都可以集中在这首小令《醉中天》中直接找到蓝本。
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是抒情作者“思归恋故乡”的诚挚表达,其用典来历出自“秋思”名篇曹丕《燕歌行》。三国时代魏国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有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忧来思君”“泪下沾衣”,这里深感秋凉的“断肠”人,是那茕茕孑立的游子妇,是那“念君客游”的多情人!
宋代周端臣拟有《古断肠曲三十首》,“断肠”人的表达自然是集中而又突出的,其中写到秋风大雁的这首歌曰:“团扇多情手尚携,金风庭砌拒霜开。断肠一夜西楼雁,不带书来带恨来。”这如丝如缕的“恨”,自然就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长情爱“恨”,今生今世无断绝。
从这些“断肠”人书写的传统辨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断肠人在天涯”是从游子视角发出的吟唱,思归、思乡,是要表达深情思念那个远在天涯的温馨家里的正在深情思念着我的“断肠人”。
而相比较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生活年代略早于马致远的白朴写有小令《天净沙·秋》,或也对于马致远写“秋思”有所启迪。白朴的这首越调《天净沙·秋》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小曲描绘的景象是如此美好,让人心醉。夕阳西下,晚霞消散,远处的村庄安静孤寂。轻烟淡淡,乌鸦归巢,老树苍苍,颇有凉意,却忽有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目光追随着飞雁,看,看,那山清水秀,白的是秋草、红的是秋叶、黄的是秋花。这十二种景物逐一铺写,白描如画,眼前秋景渐从略显萧瑟、寂寥到愈加明朗、清丽,余味袅袅,意境深远,神情潇洒,堪称佳作。
白朴、马致远、乔吉、张可久……秋韵天籁,元曲最美是“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