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汉字数量庞大,字形复杂,自古以来繁简并用。新中国的汉字简化成果促进了教育普及,方便了社会应用,唐诗宋词元曲,有利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成就是主要的。汉字简化并非尽善尽美,但缺憾之处与其成就相比是白璧微瑕。本文分析和批驳了一些对简化汉字的糊涂说法。本文主张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维护现行汉字的稳定,维护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关键词】汉字 简化 得与失
1.汉字经历过多种形体变化
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刻符、图画等文字雏形进化到成熟文字,汉字经历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形体变化。
楷书自汉萌芽且定形,“汉字”名称由此确定。与汉字发展同步,汉字理论(如六书,笔画、笔顺、结构、偏旁、部首、反切,音韵学与训诂学等)也逐渐丰富和完善,同时衍生出独特的书法艺术。
由纷乱到统一,确定形音义,标志着汉字的完全成熟;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是汉字形体变化的总趋势。
2.汉字自古以来就是繁简并用
多数汉字笔画繁多,例如常用字“隂、陽、豐、羅、亂、溝、龍、驢、竈、鬱”,笔画繁多,识认和记忆十分不便,写起来速度慢、效率低,因此自古民间在仅供自己或少数人记事备忘的非正式场合(如日记、信函、便笺、药方、账簿、货单、字据等),就把它们写成笔画较少的简体字“阴、阳、丰、罗、乱、沟、龙、驴、灶、郁”。简体字又称“俗字、手头字、民间字”。笔者小时候是繁体字时代,常见医生开药方和商人记账时把“萬”写作“万”(本读mò),“銭”写作“ ”,“两”写作“”。在古代行书和草书的书法作品中,简体字更是比比皆是。南开大学马庆株先生指出,1956年以来新中国官方推行的简化字中绝大部分古已有之(有公元774年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1930年现代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5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证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就已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就已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民国时期出现的46个字(占11.86%)。就是说,这388个简化字中,新中国以前就出现是387个字(占99.74%),新中国建国后才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即“尘”字)。据原中国文改会张瑞泉先生说,“鄧”的简体字“邓”在宋版书中就已出现。
尽管简体字在民间广为流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保守观念占统治地位,简体字一直没有取得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正体”名分。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
3. 现代生活催促汉字简化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知识和工业化事物传入中国,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随着硬笔书写工具的普及,用毛笔写繁体字的书写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繁体字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繁重负担,例如笔者小学一年级第一课是“開學了,我們上學”,第四课是“工人愛機器,農民愛土地,戦士愛槍又愛炮,學生要愛書和筆”这样的繁体字,而工农群众常用的杂字也往往笔画多得吓人(如“厰、製、織、機、認、識、農、業、豐、産、種、穀、雜、糧、興、鷄、鴨、鵝、竃、臺”)。为了尽快地普及教育,大面积扫除文盲,必须清扫识字障碍,简化汉字。社会需求和公众期盼把汉字简化推向历史的前台。
自民国初年起,在陆费逵、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等众多有识之士推动下,民国政府为颁行简化汉字做了一些准备。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1936年《简体字典》出版,收字4445个;同年11月,《常用简字表》出版,收字3150个,其中一半来自草书,一半来自俗字。 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且不久全面抗战爆发,简体字运动在国统区中止但在解放区继续流行。
4.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立即启动“整理和简化汉字”工作。1949年10月10日即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后演变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吴玉章先生领衔承担此项工作。其基本内容是:
4.1.淘汰没有实用意义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同音同义而形异的一组字,如“匹”和“疋”,“暗”和“闇”。“窗”竟然有6种写法,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炫耀他知道“回”字有4种写法。1955年12月,国家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包括异体字810组,每组保留1个字。举例如下(括号外的字是保留的字,括号内是淘汰的异体字):
群 [ 羣 ] 夜 [ 亱 ] 吃 [ 喫 ] 粗 [ 觕、麤 ] 裙 [ 帬、裠 ]。奸 [ 姦 ] 猫 [ 貓 ] 犁 [ 犂 ] 鬥 [ 鬦、鬪 ] 雕 [ 鵰、琱 ]
辭 [ 辤 ] 劍 [ 劎 ] 冉 [ 冄 ] 冥 [ 㝠、冥 ] 梅 [ 楳、槑 ] 德 [ 惪 ] 個 [ 箇 ] 凉 [ 涼 ] 嚙 [ 齧、囓 ] 札 [ 劄、剳 ]
床 [ 牀 ] 嗔 [ 瞋 ] 幹 [ 榦 ] 炮 [ 砲、礟 ] 駡 [ 罵、傌 ] 回[ 囬、囘 ]
拿 [ 㧱、挐、拏 ] 窗 [ 窓、窻、䆫、牕、牎 ] ……
1、宋词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译文:城墙上到处传来鸟语,春水拍打着岸堤。芳草与绿杨相衬,如此美。
4.2.正式公布简化字。从实质上说,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也是异体字关系。国家正式发布的简体字叫做简化字,简体字包括简化字也包括国家未承认的俗字。
1956年1月31日《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包括第一表230个简化字,第二表285个简化字和第三表54个可以类推的简化偏旁。1964年3月7日《简化字总表》公布,共有简化字2235个。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由国家正式发布的简化字,从此这些简体字取得了“正体”名分。举例如下(词语后的数字系笔画数,下同):
开学12( 開學28 ) 国宝16( 國寳30 ) 飞机 9( 飛機25 )对联17( 對聨29 ) 礼让10( 禮譲41 ) 艳丽17( 艶麗38 )
辽宁10( 遼寜29 ) 沈阳13( 瀋陽29 ) 厂长 6( 厰長22 )体检18( 體檢39 ) 复习12( 復習23 ) 复杂15( 複雜32 )
书画12( 書畵23 ) 惊蛰23( 驚蟄38 ) 优选15( 優選32 )举办13( 舉辦32 ) 欢庆12( 歡慶36 ) 闪烁14( 閃爍29 )
钢铁19( 鋼鐡36 ) 兴奋14( 興奮32 ) 惩罚21( 懲罸34 )刚才 9( 剛纔33 ) 蚕茧19( 蠺繭42 ) 议论12( 議論35 )
边远12( 邊遠31 ) 军舰16( 軍艦29 ) 歼灭12( 殲滅34 )
前文举例被保留下来的异体字“鬥、辭、劍、嚙、個、幹、駡”(97)也分别简化为“斗、辞、剑、啮、个、干、骂”(52)。
简化字与未曾简化的传承字(如“人、牛、江、山、金、木、水、火、土”)合称“规范汉字”。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
4.3. 一些地名常用字笔画繁多,使用不便。1955年至1965年间,国务院陆续批准对36个生僻或繁难的地名用字做了变更。举例如下:
(广西)鬱林→玉林 (江西)雩都→于都 (新疆)于闐→于田
(陕西)鄠县→户县 (陕西)鄜县→富县 (陕西)盩厔→周至
(陕西)雒南→洛南 (四川)酆都→丰都 (青海)亹源→门源
(广西)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
4.4. 统一字形。以往同一个汉字的楷书(手写体)和宋体(印刷体)可能字形不尽相同。1965年1月30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公布,对“象、鬼、角、俞”等48种旧字形修改为新字形,统一了6196个汉字字形。
4.5. 废除了一些双音节汉字。传统汉字都是单音节字,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出现了一些表示某种新概念的双音节字,举例如下:
瓩(读作qiānwǎ,意为千瓦)
浬(读作hǎilǐ,意为海里)
糎(读作mǐlí,意为厘米)
粍(读作mǐmáo,意为毫米)
呎(读作yīngchǐ,意为英尺)
吋(读作yīngcùn,意为英寸)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元曲· 阳春曲·题情·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唡(读作yīngliǎng,意为英两)
哩(读作yīnglǐ,意为英里)
嗧(读作jiālún,意为加仑)
砼(读作yánghuī,意为混凝土)
4.6. 汉字标准化使浩瀚纷繁的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成为有序集合。陆续制定并发布多种汉字规范标准,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新旧字形对照表》《汉字部首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统一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及信息交换用系列字符集,以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对地理、大气、海洋、化学、医学等学科用字做了规范。编写出版《新华字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汉字源流精解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两岸常用词典》等多种汉字规范工具书。
4.7. 与汉字简化同步,1957年将书写和印刷行款由传统的竖排全面改为横排。
4.8.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公布,包括第一表248个,第二表605个,共计简化字853个。其中第一表的简化字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本次简化字简称“二简字”,举例如下:
亍(街) 辺(道) 歺(餐) 仃(停) 艽(韭) 㝉(宣)氿(酒) 桔(橘) 咀(嘴) 抪(播) 弍(贰) 迠(建)
午(舞) 旦(蛋) 合(盒) 邦(帮)
“二简字”在试行过程中遭遇新闻出版、机关公务和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批评和抵制,公布不到半年即停止使用。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
5. 汉字简化的“得”。63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第一批简化字经受了长久的实用检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汉字简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简述如下:
5.1. 简化字比繁体字笔画减少了三分之一。《简化字总表》所列2236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画,对应的繁体字平均每字15.6画,平均每字减少5.3画,即减少笔画34%。例如农村常用字“农、业、劳、动、丰、产”6个字总笔画为34画,平均每字5.67画,而其繁体字“農、業、勞、動、豐、産”的总笔画为78画,平均每字13画,简化字笔画是繁体字的43.6%,减少一半以上。
前文4.2.段落中列举的61个繁体字的总笔画958画,平均每字15.7画;简化后总笔画430画,平均每字7.05画。简化字笔画是繁体字笔画的44.9%。
5.2. 简化字比繁体字字数减少。异体字产生于彰显写字者个人风格而缺乏社会规范的手写时代,毫无疑问,是故弄玄虚而平添识字障碍的汉字赘疣,必须选择扬弃。淘汰没有实用意义的异体字,大大减轻了识认和记忆的难度。例如原来“群-羣”异体,“够-夠”异体,“館-舘”异体,“炮-砲-礟”异体,现在保留“群、够、館(随即简化为“馆”)、炮”,淘汰无用的“羣、夠、館、砲、礟”,保留“窗”,淘汰“窗”的另外5个异体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收异体字810组1863个字,淘汰无用的异体字1053个。
5.3. 简化字比繁体字视觉清晰度大大提高。如繁体字“臺、灣、禮、竈、鬱、亂、飛、塵、麗”分别简化为“台、湾、礼、灶、郁、乱、飞、尘、丽”,不光书写笔画大大减少,视觉辨识度也大大提高,大大降低了阅读时的眼睛疲劳度。
5.4. 一些形声字改造得合理了。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一些繁体形声字的声符已经变得不能正确表音,而简化后的字更能直接表音,例如“態-态、逓-递、鐘-钟、遷-迁、藝-艺、憂-忧、猶-犹、郵-邮、籲-吁、繍-绣、運-运、醞-酝”等。还有的形声字的形符也失去了表意作用,或者虽能表意但笔画繁多,简化后则更加合理(例如“驚-惊、護-护、響-响”等)。
5.5. 一部分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简化后变得不容易出错。如繁体字“齣(chū)、醖(yùn)、氈(zhān)”容易误读为jù、wēn、tǎn,简化后变成“出、酝、毡”笔画少了,也不容易读错了。有些繁体字笔画繁多,容易写错,如“犧”,右边的声符容易误写为“義”,“網”容易误写为“綱”,简化后分别写作“牺、网”,就不会写错了。
5.6.自右向左的竖排改为自左向右的横排,与汉字笔画书写方向一致起来,与国际通用的阅读习惯一致起来,与自然科学的算式、公式一致起来,也与用眼卫生一致起来。
5.7.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扫盲工作条例》等多种法律法规规定教育教学用字、公务用字、媒体用字、公共用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即简化字和未经简化的传承字),用字规范有了法治保障。规定了扫盲和义务教育的识字量(乡村脱盲1500字,城镇脱盲2000字,小学生2500字,初中生3500字),有利于教育规划和教材编写。
6. 汉字简化的“失”。汉字简化并非尽善尽美,有些明显缺憾。主要有下:
6.1. 应该简化的字没有简化。很多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笔画较多,却没有简化,例如:
餐、嘴、嚼、德、算、感、戴、帽、鼠、籍、播、健、警、藏、蒙、疆、
黎、豫、量、膏、黑、魔、籍、愚、霸、鑫、矗、爆、瀑、髓、像、靠、
黏、孵、鞋、鼻、鬓、樊、播、霾、庸、墨、漆、繁、解 ……
有的常用字虽然某个部件简化了但整字笔画仍然不少,例如:
赛、题、懒、馕、赣、镰、镯、镇、缘、鹤、阖、缓、缰、飓、镜、鳞 ……
6.2. 在简化时,借用同音字代替,两三个繁体字共用一个简化字,造成“一简对多繁”。如“鬥、鬦、鬪”,先淘汰异体字“鬦、鬪”,又将“鬥”的简化字借用现成的“斗”,让原来只读dǒu的“斗”变成读dǒu和dòu的多音字。等于原来的4个字简成了1个字。这种情况有96组,例如:
后——后、後 发——發、髪 几——几、幾 卷——卷、捲
复——複、復 准——准、準 舍——舍、捨 谷——谷、穀
面——面、麵 仆——仆、僕 松——松、鬆 系——系、係、繋
咸——咸、鹹 干——干、乾、幹 蒙——矇、濛、懞
里——里、裏(裡) 只——隻、衹(祇) 斗——斗、鬥(鬦、鬪)
这种情形导致不懂简繁转换对应关系的人在书法艺术、仿古建筑、影视道具等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常常误写,例如:
邻里 = 鄰里 ≠ 鄰裏 复旦 = 復旦 ≠ 複旦 茶几 =茶几 ≠ 茶幾
干粮 = 乾糧 ≠ 幹糧 准许 = 准許 ≠ 準許 花坛 =花壇 ≠ 花罎
美发 = 美髪 ≠ 美發 丑角 = 丑角 ≠ 醜角 海淀 = 海淀 ≠ 海澱
丰采 = 丰采 ≠ 豐彩 饥饿 = 飢餓 ≠ 饑餓 坝子 =垻子 ≠ 壩子
长征 = 長征 ≠ 長徵 星斗 = 星斗 ≠ 星鬥 制度 = 制度 ≠ 製度
干杯 = 乾杯 ≠ 幹杯 武松 = 武松 ≠ 武鬆 皇后 =皇后 ≠ 皇後
中文系 = 中文系 ≠ 中文係 岳阳楼 = 岳陽樓 ≠ 嶽陽樓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一个“揹”,在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前就被当做“背”的异体字淘汰了,使得原来的单音字“背(bèi)”变成了读bēi和bèi的多音字。其实,“背”读bèi时(“后背、脊背、背诵、背后、背阴、背面、望其项背”)是不能写作“揹”的,因此“揹”不应是“背”的异体字,是属于古今字范畴的简繁体关系。把“揹”淘汰了,“小强背着奶奶过河”这句话就会发生歧义,“背包”也会发生异读了。本来,“揹”与“抬、扛、抱、捧、搂、抓”等是一样的动词意义(如“揹負、揹黑鍋、揹包袱),淘汰了“揹”,笔画减少并不多,反添了麻烦,实在得不偿失。同样,把“只言片语”读成“zhǐ言片语”,把“窗明几净”读成“窗明jǐ净”的也大有人在。
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同音词时受到方言平翘舌声母不分的干扰。如“紥”本读zā(紥小辫、紥头绳、紥口袋、紥腰带、包紥、捆紥、结紥)和zhā(駐紮),简化时借用了“扎”,使得“扎”原来只读zhā也变成既读zhā又读zā的多音字。后果则是今天一般人总把“扎小辫、扎头绳、扎口袋、扎腰带、包扎、捆扎、结扎”的zā误读为zhā。其实这个“紥”不必简化的,或者也可以简化成绞丝旁右边一个乚。还有“棲”简化为“栖”,因声符选择不当使人将qī误读为xī。
6.3.二简字给社会用字造成混乱。尽管1977年“二简字”出台不久即停止使用,但直到1986年才由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使得一般群众不明就里,用字混乱,其负面影响至今犹存。这批“二简字”片面求简,缺乏历史背景和群众基础,被废止是应该的。
7. 我的汉字简化得失观
汉字是伟大的文字,承载着绵延数千年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表意性使得汉字字义不受古今语音变化的影响,有助于语言文化的顺利传承;表意性带来的超方言性在维护语言多样、方言分歧严重的中华大一统方面功莫大焉。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人口的84%是文盲,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毋庸讳言,汉字的“难读、难写、难记、难用”成为不得不面对的学习障碍。因此“文字改革”(主要是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重要的基础工程,其中简化汉字是重中之重。评价简化字不能离开这样的历史背景,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衡量标准。
7.1. 汉字简化,得是主流,得远远大于失,成就是伟大的。
简化字主要来源有四,一是恢复古字,如“云、从、电、才”;二是俗字正名,如“体、声、铁、邓”;三是草书楷化,如“长、专、书、为”;四是新造形声字和会意字,如“拥、护、灭、尘”。
汉字简化以后,平均笔画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加上淘汰了大量无用的异体字,统一了分歧的字形,整理了纷乱的部首归类,规范了笔顺,实现了“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且由竖排改为横排,大大降低了识认难度,提高了书写速度。因为几乎所有简化字都古已有之,具有悠久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发布以后,知识人士认可,人民群众拥护,社会施行顺利,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促进中文信息化方面,成绩卓著,功在当代,泽被千秋。1956年正式推行以来,简化汉字在中国大陆普及亿万,深入人心,是法定的“国家通用文字”, 是政务、教育、媒体和公共交际的规范用字。简化汉字是联合国六种正式文字之一,在国际上的流通领域已大大超过繁体汉字,多数海外中文报刊和网站也都使用简化汉字。总之,无论从社会历史发展和汉字本身发展来看,汉字简化都是必须充分肯定且值得赞许讴歌的伟大功绩。
7.2.任何事物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汉字简化工作也是如此。汉字简化工作在以下三点不能尽如人意:
其一,如上文所说,一些笔画较多的常用字应该简化却未简化。
其二,不宜“一简对多繁”。1950年以后出生的人只学过简化字没学过繁体字,对繁体字很生疏,以为笔画多的就是繁体字,导致今天一些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名家常常在书写繁体字时不懂简繁转换的对应关系而闹出笑话,影视剧的历史画面中的繁体字使用常有讹误。河北省某古寺重修后立碑,繁体字碑文中竟然有20多处简繁换转换讹误(将“历史”写成“曆史”,“乡里”写成“鄕裏”等);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商家在菜单、对联上炫耀“有文化”使用繁体字出现转换讹误(将“衡水”写成“蘅水”、“老白干”写成“老白幹”、“坛子肉”写成“壇子肉”、 “干粮”写成“幹糧”);重点影片《鸦片战争》中将“准予驶入”的繁体写作“準予駛入”;某著名书法家以书法“影後”二字赠台湾影星被传为笑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究其原因,都是不懂“一简对多繁”。
其三,“二简字”给社会用字带来的混乱影响至今犹存。废止“二简字”是应该的,但一股脑废止时把其中简化得不错的一些字也废止了,有些可惜。例如将常用字“餐”简化成“歺(本音è)”,“藏”简化成“艹”下面是“上”,“感”简化成“干”下面是“心”,“赛”简化“宀”下面是“西”,是人们可以接受的。这种匆忙公布又简单否定的教训值得汲取。
7.3.澄清几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近些年来,时不时地有人出来嘲讽简化字,说什么“爱无心,亲不见”。还总有个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的荒唐建议、提案,所执说法很有迷惑性,有必要拨乱反正。
7.1. 说“简化字割断了历史,不认识繁体字就看不懂古书”,是这样吗?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3、元曲: (1)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
再问,难道认识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文吗?这跟字的繁简体有关系吗?请看:
“七月流火”本是天气渐凉的意思,很多人误以为是天气炎热;
“明日黄花”本指过时的事物,很多人却写作“昨日黄花”;
“空穴来風”本意是“无风不起浪”,很多人却误解为“无中生有”;
《荀子》“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史记》“母愛者子抱”,什么意思?认识繁体字就能明白吗?
说“不认识繁体字就看不懂古书,因此简化字就割断了历史”,这是一种很迷惑人的说法。其实这是把文字与文化混为一谈。事实上,不懂英语、法语、俄语的人照样可以从翻译的文字读懂狄更斯、司汤达和普希金。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字不等于文化。
7.2. 以“爱无心,亲不见”为例,指责简化字“没有道理”,暗讽新中国的汉字简化做错了。这也是很有迷惑性的说法。
例如广受诟病的“爱”字。繁体字“愛”是由小篆变来的,小篆的“愛”是形声字,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面是“㤅”,读ài,表示整字的读音;下部是“夊”,读suī,表示整字的意义。《说文解字》:“愛,行皃,从夊,㤅声”,告诉我们“爱”字本义是“行貌”,即描摹走路的样子。其中的“心”只是表音的“㤅”的一部分,本来就不是表意的。用表示“行貌”的“愛”来表示“喜爱”的意思,是假借用法。可见繁体“愛”字里面的“心”,本来就与喜爱义无关。不懂得“爱”字字形的演变经过,指摘“爱无心”的说法是无的放矢。
苏先生对“亲不见”、“龍”是身首异处、“牛”只有一只角、“射、矮、車、鹿、魚”的造字不合理都做了分析,指出汉字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我们看到一个字知道它表示的是哪个意义也就可以了。字形能够表意当然就更好,可如果字形十分繁复,学习和应用都非常不便,还是把它简化为好。即使失去一些表意性,而换来的是较为易学便用,这样的简化也是可以接受的。
1935年曾批准公布一批简体字的蒋介石于1952年在台湾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情表意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转引自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个别简化字有些不合理处,也是历史留下来且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新中国只是给历史上的民间俗字以法定地位而已,只是做了国民政府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而已,岂有他哉!
附图是当年孙中山和蒋介石手书的简体“爱”字,证明“爱无心”是古已有之。
7.3. 说“简化字笔画太少,写出来不好看”。此说越发离奇。
汉字书法是为汉字文化增添光彩的艺术,与汉字作为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基本功能相比,属于汉字的附加值。衡量简化字的优劣必须以其是否便于辨识、便于书写、便于记忆的实用效率为标准,不能因讲究附加值的优劣而伤害了它的基本功能,更不能因喜爱书法艺术风格的少数人而妨碍了全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更重要的,书法家并非只写笔画多的字,笔画少的字里有大量未曾简化的传承字(如“金木水火土人山牛羊日月甲乙丙丁女子百千山水天地……”),难道书法家就写不好了吗?如果笔画少的字都写不好,还能算是书法家吗?
8. 结语
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至今仍活跃在全中国、全世界。汉字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其所以能千年不衰,正是因为它与时俱进,不断地以自身的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改革都难以尽善尽美,我们分析了汉字简化的得与失后,必然会充分肯定汉字简化对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扩大国际交往的促进作用。有人主张继续简化一批笔画较多的汉字,虽有必要,但需谨慎。文字同语言一样是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其基本特性是约定俗成,在使用人口数量巨大、社会用字数量巨大、中文信息处理数量巨大的今天,汉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稳定,因为哪怕改动一个字的字形、读音,都会引起巨大的震动,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当前汉字的教学和应用已经实现基本规范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护简化字,自觉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维护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使规范汉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2019.4.3.北京)
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教育部语用司:《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记事》
教育部语信司:《常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
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语言文字应用丛稿》《简化字从未切断我国的传统文化》
凌远征:《跟中小学教师谈规范字》
马庆株:《简体字古已有之》
赵贤德:《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
袁钟瑞(系教育部原普通话推广处处长,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原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