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作者, 元曲四大家 指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或王实甫)。关汉卿的《窦娥冤》为古代悲剧的杰作;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当时历史剧的双璧;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为爱情剧中的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才子佳人故事的典范。他们的戏剧把元代叙事文学推向了高峰。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三、代表作品 1、《天净沙·秋思》①作者:元代马致远 ②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梧桐雨》 通过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宣示了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在第四折中,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满怀愁绪地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1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具有浓重的抒情性和醇厚的诗味。
2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语言沉痛伤悲,使人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第二节 《墙头马上》
元曲(也叫“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关汉卿(生卒年不详)是元杂剧最重要的作者,他活动于13世纪的中国北方,以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为主要居住地。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剧本,传世的有十。
《墙头马上》 该剧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朴改变原诗思想倾向,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主要作者: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
第三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神仙道化剧
《汉宫秋》 剧本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作者着重抒写家国衰败之痛,以及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其播弄的悲哀。剧本末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凉的气氛。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1、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2、白朴的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
《黄粱梦》 在剧中,作者采用了梦境叙事的技巧,使神仙道化的题材转化为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了官场的腐败,以及涉足其中的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颇能发人深省。这种虚中有实的写法,冲淡了题材本身的“神道”色彩,使之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