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曲小令,打败唐诗宋词,28个字,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秋天是一个思念伤感的季节,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秋天的诗词。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激昂向上,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新怡人……
《全唐诗》共四万八多首诗,《全宋词》约两万多首词,其中,写秋天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是,元散曲分为小令和什么,即使唐宋杰出诗人辈出,写秋天写得最好的却是一首元曲。
《全唐诗》共四万八多首诗,《全宋词》约两万多首词,其中,写秋天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是,即使唐宋杰出诗人辈出,写秋天写得最好的却是一首元曲。
小令是一种词调体式,是慢词的一种。元曲因文艺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是以滑稽搞笑为主的一种表演形式,每本四折,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3、格式定律不一样。小令的字数要控制在五十八个。
这首元曲就是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名称来源于唐代的行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小令最基本的特征,本来属于民间小调,在元时时期,宋词逐渐趋于凋零,很多文人希望从民间小调中寻求突破,所以,一般文人创作的小令。
这首元曲28个字,前三句列出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然而组合起来,却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种类别。小令的字数一般在58字以内,以一首曲子为独立单位,各首的用韵有所区别。小令以短小精炼为特色,文人所作的小令的文辞偏于典雅,而民间的小令的语言更加俚俗。小令有几种 小令有四种,分别是寻常。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马致远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每每读到这首元曲,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一身困倦,郁郁不得志,凄苦哀愁。他独自一个缓缓地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耳边寒鸦点点,道旁藤树枯萎。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
这首散曲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我们所可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的。也正是因为此,这篇《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这首元曲小令被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在诞生600多年后,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元曲中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而它与词的小令不同,词的小令也称短调,专指一首词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的;一首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词称为“中调 ”,九十字以上的称为“长调 ”,都不能称为。
隐娘每每读到这首元曲,眼前就会现一幅萧索、凄楚、夕阳西下的秋天画卷,心里就会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