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的散曲明朗活泼、自由灵活。
与诗词大不一样。
时值秋天,我们看看元曲中的秋天。
是否也如诗词般静美呢?
《平湖乐》
《秋词》和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情感相似。简单的说:都写秋,前者歌颂秋;后者悲秋。《秋词》这首诗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
元·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这首小令借江南水乡的美景抒客居异乡的乡愁。曲作的前半部分极尽写江南之美,江南好,元曲里的爱情,能挽人衣袖,能让人滞留,能让人神往。
最后,诗人转折道:此处虽美,终究不是我的故乡。他乡再好,也终不及故乡。越是烘托渲染他乡的美,越是衬托乡愁的悲。因为,只有家乡才是让人心灵安顿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在这首元曲中,作者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秋词主旨: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理解:写秋景,运用议论兼抒情的手法,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抒发豪放,热情的情感。天净沙。
塞鸿一字来如线。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天净沙·秋》
元·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秋天固然有萧瑟的一面,但对热爱生活的诗人来说,却同时意味着希望和奋起。这一“辞”一“就”,尽翻前案,将初时悲秋消沉的气氛一扫而空,无异化衰朽为神奇,令人拍案叫绝。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这两首词都是元曲中写秋的名篇,《天净沙.秋》是白朴的写秋作品,着重写“看”,即所看到的秋景;《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写秋作品,着重写“思”,即秋景带来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是由悲到喜,先描写很萧索的。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此小令为作者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寄来的家信时,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令人深有同感。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凭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清江引·秋居》
元·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
星斗满天人睡也。
《普天乐·秋怀》
元·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
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
载我在潇湘画里。
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无 际的碧水,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 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