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描写鲁镇结社演大戏的文字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四大元曲是哪四个,作者将它描写的简单繁复、枯燥有趣、沉闷而又喧嚣,但是小孩的视角里,那些都是无聊。只不过是借着看社戏的由头,见些陌生人,听些稀奇古怪的文,品尝些好吃的小点心,召集结伴玩耍的伙伴,做些偷豆的事情。在成人社会里,这些却是孩子们生活的最大乐趣和打发消磨时光的良好契机。
我们家乡也有戏,而且有时一唱好几天,真是热闹非凡。唱大戏不是年年有,偶尔有一年有,那绝对是轰动。家里知道后,需要提前告诉亲戚,有的就自己来,有的长辈需要家人去接。来了一住就是好几天,管吃管喝管睡觉。家人心甘情愿的伺候,并且早早就预备下这几天的吃穿用度。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请他们来。但是我知道他们村唱大戏也会请我们去。男人们很少有关注热衷的,他们的兴趣在麻将和牌九,女眷们的兴趣在家常和大戏。那几天家里真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每天听完戏回来后,有的哭鼻子抹泪,有的义愤填膺,有的长吁短叹,有的笑语盈盈,有的暗自神伤。他们完全融入了戏里,成为其中的某一个人。有的发誓再也不听了,可是第二天早晨,却是第一个起来,招呼大家抓紧时间去占位子。
巢湖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Jiang–Huai Mandarin),又称下江官话(Lower Yangtze Mandarin)、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方言的独立性较强,入声字比较多,语速快且结束语突然,外地人还没怎么听,话就说完了。有时声音比较大,像打机关枪,一梭子出去,不管你听不听清楚,另外,巢湖人说话喜欢重复,为了吸引人主意或者想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每一个人,多次重复,絮叨的很。
家乡有“七不出,八不归”的习俗,就是年初七不允许出门走亲戚(好像初七是鬼节,我们小孩子虽然没有见过鬼,但是对于鬼却无比畏惧,经常感觉鬼无处不在,尤其是晚上走路,身后稍有风吹草动,就以为是鬼;更有甚者,乡人的祖坟或新坟很多都在村子旁边,白天小孩子从那儿经过都很紧张,脚步一定加快。晚上就更不用说了,鬼火高低明灭,心几乎要跳出来,胆子几乎要吓破,飞奔回来,身上都湿了。)初八不允许回家,这就给唱大戏提供了许多理由,也为亲戚们走动提供了方便,当然也为孩子们享受快乐,享受美食提供了条件。我没有去偷豆,也没有得到哪个七公的表扬,我只是凑了热闹,只是在戏场经常奔跑。
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我很快乐,我怀念唱戏,我怀念庐剧,我怀念《郑小娇》,我怀念唱戏的广场。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前两者合称元曲。二、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
最忆是巢州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