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元朝,在历史上存在了不到100年,但是却纷乱动荡了90多年,不过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因为一样东西的存在反而更加多姿多彩,没错,就是“元曲”。那元曲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来捋一下。
三、元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继承了传统文学,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
元曲
分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种形式。
一、元散曲
元散曲和宋词的比较,其实这个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例如∶
《天净沙•秋思 》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首元曲大家都非常了解不过了,“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经常会跟宋词搞混,元朝为什么会出现元曲,举个例子∶,
《青玉案·元夕》
——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回元曲繁荣的原因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短暂的,但是国力空前强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诗、宋词并例齐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戏曲兴盛原因一、 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 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2。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而这首词中“青玉案”是词牌,“元夕”则是题目。
音乐大融合
到后来渐渐的分成了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
一、高雅派∶受到文人影响,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而且有了许多要求,比如格式和对文字的要求,就这样发展到宋朝,就达到了词生巅峰,到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的跟音乐就没有了关系。
二、通俗派∶金朝占领北方后,对民间的曲子词加入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音乐,在金朝末年就形成了元散曲。配的音乐叫曲牌,与宋词相比,所填的词也更加口语化。到了元朝,由于文人又把散曲的文学性提高了,相应的影响力也变大了,就这样,元散曲在元朝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虽然宋词和元散曲看起来相似,但曲子和格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元散曲的直白和通俗、口语化,普通百姓都能够听得懂。再举个例子∶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不是再往下就不会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摘自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有了这个特点,元散曲很快就在百姓中流行起来。
二、元杂剧
元杂剧和元散曲用的音乐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把元散曲用音乐组合起来,再配上戏文将其表现出来,就成了元杂剧,比如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白朴的《梧桐雨》等。
元曲的发展兴盛原因是;一,元代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民族相互纷争的战乱局面,出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虽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各民族带来的文化成果却促进了元曲的发展。二,元代统治者重视商业这是和其他朝代不同的地。
元杂剧在我国戏曲届中的地位非常高,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因为在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有能与鬼神沟通的巫和傩、春秋战国时期的俳(pai)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汉朝的蚩尤戏(演出者头戴牛角,而相互觝触)、隋唐的歌舞、宋朝的滑稽戏等等,形式有很多,但都不能称作戏曲,真正成熟的戏曲要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