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政权的朝代。这个朝代在历史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今天咱们不谈政治,只讲文化。
元代很短,但文化的话题不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涌现了一种辉煌的文化。这迟到的文化,就是中国的戏剧。
唐诗起源于于唐朝,宋词起源于宋朝,元曲起源于元朝,不过要说诗起源于什么时候,就要早几千年,诗在唐朝时最兴盛,词也是一样的,它是当时歌女演唱的词, 兴盛在宋朝,好比现在的歌词,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是戏曲的词和调。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式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元曲就是“迟到的文化”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
元曲的出现相对于世界戏剧史的发展进程实在是太迟了,这一迟多长?一千多年。
因此当元曲出现时,就像一种长久失落会引起强力反弹一样,中国的戏剧文化达到了顶峰。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说法,元曲已经进入了世界坐标,而且毫无愧色。
中国文化史上又增添了一些名字,例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如果再往下追溯,等到明清两代,还有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一众戏曲学家。
宋代灭亡后,蒙古人的马队占领全国。新的统治者不谙汉文,不喜汉人典籍,却喜欢观赏歌舞表演和小品表演。上行下效,戏剧的产生有了观众基础。
唐诗宋词元曲,再则,戏剧本身不同于唐诗、宋词,它的内容必须包含比较激烈的矛盾对立和情节冲突,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遗憾的是元代以前,君子要求“温良恭俭让”,要求“以和为贵”。这从根本上与戏剧是背道而驰的,它贬斥了戏剧冲突。而当冲突发生时,君子需要“中庸”、“节制”、“互敬”的方法解决冲突,这显然又和戏剧冲突所需要的尖锐、紧张分道扬镳。
元朝贵族
元曲的表现形式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既可以在剧中制造强烈冲突,将观众带入其中;又辅以精炼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观众看了就明白表演的内容。
这种表现形式势必会在观众中引起共鸣。而这种共鸣来自于创作者对时代痛点的把握,来自于创作者对朝廷黑暗腐朽的唾弃,也来自于创作者对民间生活细节的熟悉。
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化史上的大文豪、大诗人多是朝廷官员,再不济也是抑郁不得志的文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滋养出来的的谦谦君子形象。他们的文化高度使他们很难“看到”民间阶层的生活状态,即使描写民间疾苦也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抨击政治对手,或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
辛弃疾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
而元曲的这些成功作者和他们不一样。
其次,元代的身份等级制度又让汉文人们在身份上很难认同新朝代。你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就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不久的赵宋王朝,而大家都可以称得上是 “赵氏孤儿”。
生活上更达不到元代之前的那些文人政客们达到的人生巅峰。
他们这群人只能苦寻出路,一部分有才情的人混迹于越来越火热的表演团体中,为他们打造话本维持生活。
这些文化人们混迹于底层,他们摈弃了前人们从政治上找寻对手的方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把对手看成政敌,那是高看了他们。而现在这些高管们,政客们在他们看来就只是流氓、无赖。
并且他们也并没有高看自己,也当自己是顽童、泼皮。以泼皮的身份来对付流氓,门当户对,旗鼓相当。
关汉卿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
这是关汉卿的生命告示。他是元代戏剧学家的代表。他落拓不羁、口无遮拦,却蕴藏惊世才华。他就是要用夸张的话语、不留余地的表达方式向沉疴腐朽的黑暗宣战,他抨击的是整个无赖的王朝。
你看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
一个民间底层只知平静度日的柔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就遭到迫害,滑稽的是这种迫害完全没有逻辑和动机,而这种迫害却真实发生了。以至于面对死刑时窦娥居然连一个“加害者”都找不到,只能责问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整部剧作就是在荒唐的氛围下进行,荒唐的张驴儿父子,要以“父子”娶“婆媳”;荒唐的赛卢医,太医出生,不知医死了多少人,何尝怕人告发;
窦娥冤
你再看他的《救风尘》。妓女宋引章嫁给了花花公子官二代周舍,本以为“一脚踏进富贵窝,此生再不愁钱财”。谁成想,婚后的宋引章是受尽了虐待还不能脱身。她把婚姻苦闷向同是妓女的好姐妹倾诉。赵盼儿用风月手段勾引作弄周舍,最后骗得了“休书”解救了宋引章。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
这个故事中美女用手段和智慧向权贵无赖下套,最终取得胜利。其中的语言和情节的设置让观众畅怀大笑。在观众的笑声中,关汉卿完成了对无赖王朝的胜利。
救风尘
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就像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儿一样,虽然根植于底层民间文化,但难掩光华。
因此,戏剧在后来的地位越来越高。连最有文化等级的君子们,也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仅元代的《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就已经让大批文人们自叹弗如了。
戏剧在中国完全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