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郑板桥让他三尺又何妨

去安徽桐城,当地人首先带我去看的,是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千里修书

去安徽桐城,当地人首先带我去看的,是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千里修书只为墙,郑板桥让他三尺又何妨,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

张文端公,即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逝后赐祭葬,谥文端,哀荣备至。

明清之际,桐城县城内的世家大族星罗棋布,望族大宅鳞次栉比。“凡世族多列居县城中,荐绅告归皆徒行,无乘舆者;通衢曲巷,夜半诵书声不绝。”在今天县城的北大街,还能看到不少名人故居,比如左光斗的啖椒堂、方以智的廷尉第(潇洒园)、姚鼐的惜抱轩等。

张英出仕前,一直住桐城县城老宅。康熙二十九年,新第落成,康熙帝题“笃素堂”御书匾额以赐。时大学士俗称宰相,故张氏府邸被里人称为张氏相府,张氏庞大家族聚居于此。

全诗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清代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意思是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

张氏府邸坐落在桐城县城西南隅,面积约占当时城内的十分之一,西、南两面抵古城墙衖,东跨南后街(今名西后街),北界即为东西走向的六尺巷。六尺巷遭际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等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屡有拆建,至上世纪90年代,张氏府邸主体建筑基本拆毁殆尽,仅存的旧物,只剩下五亩园西边的一棵皂角树。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近些年,人们常将六尺巷的故事与反腐倡廉相关联,褒扬张英及其家族勤政廉俭之风,倒也恰当,但在我看来,其精髓更重在礼让。为官与为人,素来是相通的,一个谦和礼让之人,居官清廉,应在情理之中。“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张英如是说。或许得益于言传身教,张氏家族随后的一段佳话,更把“礼让”演绎至极致。

张英次子张廷玉,幼承家学,秉持家风,继承其父为官为人之道。历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五十载,官至保和殿大学士,谥文和,配享太庙,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

与其父六尺巷“让墙”的义举一脉相承,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当年已是名扬京城。居庙堂之高,还能心忧且礼让天下寒士,连雍正帝都深感其义,要求读卷官将此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候朕览定,颁示中外”。

《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清代: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译文: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礼让,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英、张廷玉所代表的张氏家族,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一让再让,传为美谈。

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

具体到“让墙”,不仅体现了张氏谦和礼让的胸襟,还感动了邻人,使人见贤思齐,昭示出道德异乎寻常的感召力。听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能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蔚然成风。

那天去看六尺巷,正赶上下雨。当地人告诉我,这是2002年在原址重建的六尺巷。放眼望去,笔直的小巷,长约百米,宽2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巷道两端立有徽式汉白玉牌坊,一端刻着“礼让”,一端题有“懿德流芳”。烟雨蒙蒙之中,倒也有几分修旧如旧的模样。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得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

尽管此巷已非彼巷,然而实物存在与否已不重要。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在传扬,它所表达的,正是对礼让精神的赞赏,更折射出人们对传统道德的推崇。“让他三尺又何妨”——这种气魄和境界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5日15版)

上一篇 2023年05月30 19:28
下一篇 2023年04月11 18:55

相关推荐

  • 李白忆秦娥全诗赏析,李白的忆秦娥表达了什么

    一李白和毛主席都填过《忆秦娥》这首词。一个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一个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主席。千古相逢,又会演绎怎样的神奇?二《忆秦娥·箫声咽》相传为李白所作。四十六字,

    2023年05月18 307
  • 怎么写一首诗

    文/泉子如果说,诗歌、文学与艺术有什么秘密的话,就是“我口说我心”了。这几乎就是写作的不二法门。这也是我想分享的诗的第二个常识:怎么写或怎么完成一首诗。十多年前,我经常去一个写书法的朋友的工作室玩,看

    2023年06月04 216
  • 物是人非的诗句,感慨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诗句

    “物是人非”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晚年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之后,流落到南方,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感慨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诗句,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个人注定是要走过很多路,

    2023年05月03 248
  • 人老尖马老滑下一句,人老滑马老尖怎么回复他

    农村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俗语,如果是在农村长大,家中又有老人的话,那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听过一些俗语。其实,这些老话也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那你可听说过“人老了奸、驴老了滑,兔子老了不好拿”这句俗语呢?

    2023年04月10 358
  •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上一句,鲜衣怒马少年时下一句

    《山坡羊·晨鸡初叫》【元】陈草庵晨鸡初叫,昏鸦争噪。一日看尽长安花上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登科后【作者】孟郊【朝代】唐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

    2023年04月16 292
  • 边塞风光的诗句,描写边塞奇丽风光的诗句

    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1】1、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2、风吹一夜满关山。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

    2023年06月01 240
  • 失眠的诗句,表达深夜失眠的古诗

    1、睡姿崩溃少妖娆,浑裹丝被当锦袍,痴盼沉醉幽帘梦,携手明月度蓝桥。2、三更未眠五更醒,只缘尘埃罩心景,床榻辗转难安卧,犹抱火炉翻巅岭。描写失眠的古诗词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2023年05月10 244
  • 元曲与现代戏剧区别,元曲包括元代戏剧和

    继续分享阅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的分享,这两天阅读到回忆录第28讲,《中国古代戏曲(一)》,觉得木心对中古代国文化的认知是相当有深度的,主要摘要的分享一些个人喜欢的段落,也算是加深印象吧。春秋战国时,戏

    2023年04月09 232
  • 看破红尘下一句是什么,看破红尘下一句幽默

    一、我们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地过好每个今天,看破红尘下一句幽默,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三、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

    2023年05月30 288
  • 关于气象的诗句,关于气象的唯美古诗

    莫傲冬去春已来,春寒胜冬丝不衰!早春三月,万物复苏。前几天还是阳光和煦、如醉春风,这几天却是凄风愁雨、寒气袭人。这种“乍暖还寒”的气候,在古人的笔下,充满了诗意和情怀。乍暖还寒时候读读诗,“倒春寒”也

    2023年04月26 288
  • 歌颂母爱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母爱的古诗20首

    1、《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鉴赏: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

    2023年05月09 265
  • 师恩的诗句,师恩如海,倾我至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使教育从贵族的宫室走进了平民的草屋。孔子是最伟大的老师,今天是教师节,让我们重温《论语》里的精华12句话,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一、为师之道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

    2023年05月11 25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