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郭子仪的元曲,马致远写的元曲

小马老师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武状元:一个从庶民到将军的人才培养工程》是人民大学知名学者张全海

小马老师

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

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

《武状元:一个从庶民到将军的人才培养工程》是人民大学知名学者张全海博士,26年的连续追踪调查研究的心血凝结。

歌曲:打金枝·唤声亲翁郭子仪(唤声亲翁郭子仪)歌手:刘忠河 填词:佚名 谱曲:佚名 歌词 唤声亲翁郭子仪,为此事怎能够斩首级 郭瑷儿年幼孩子气,夫妻们争吵可是常有的 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何必管他们少年夫妻 莫。

本书以清康熙朝武状元曹曰玮为主线,从“将帅之姿者”的唐朝开始,于武状元定有“射两石弓,马射九斗”的“绝伦”武功的清朝结束,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武状元封侯建功的故事。

在解读武状元这个独特的群体中,也讲述了中华武功文化的传承与流变,体现出庙堂与江湖的差异。

元曲:《窦娥冤》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

今天我们也特别采访到张全海老师,请他来为大家介绍这本书。

本文根据《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栏目录音整理,略有删减

Q

A

&

过去在出版的市场上,很少见到有关于武状元这方面的一些记录和资料的。张老师是如何写这本书,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又是怎样的?

写郭子仪的元曲

武状元一书内容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和武状元概述,总体上介绍了历代武举制度和武状元情况。

都做了北邙山下土。【注释】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北邙山下土,意为人不分贫富,终归有一死。【赏析】此曲是贫富贵贱,荣枯对照,作者以颜回贫而夭,郭子仪富而寿,表现其人生态度,人生一世贫富都终归一死。大有不公道的。

第二部分是以清康熙朝武状元曹曰玮为主线,讲解了从一名武童经过一步步进阶考试,最终在殿试环节考中状元的整个过程。

▲曹曰玮画像

第三部分是考上了武状元,在获得科举殊荣之后,从担任宫廷侍卫到出任露营将军的仕途旅程。

第四部分是关于武状元的武艺和文艺等具体问题,那么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武状元》一书的写作过程曲折漫长,20多年前,我在上大学期间,曾经跟老师习练心意六合拳,当时看到一些武术文献上介绍曹曰玮是此拳的第二代传人,于是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在大学期间曾经发表过研究文章。

▲曹曰玮会试墨卷

到2003年初,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还专门到曹曰玮的老家贵池去做田野调查,后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到2019年年初,我再次到贵池回访后,决定将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

但是当我拿选题申报资助时却遭到了冷遇,可能他们觉得这个书不好卖,或者说选题太冷门。

幸好我的一个老朋友表示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本关于武状元这个选题的研究性图书,于是经过两年多的打磨,现在终于出版面世了。

刚才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武状元》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以及他20多年来在武举史和武术史方面的一些研究。

在本书前言部分张老师说,武状元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这到底是为什么?

武状元不是从来就有的。

尚武精神虽然源远流长,先秦以射艺选拔官员,国家崇尚武艺,孔子教弟子骑马射箭,民间私学蔚起,秦有白起,汉有韩信,英雄多自草莽,历经千年酝酿,至唐武后时期才设立武科、兴办武学,以国家制度形式保障武举人才的培养。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就是由武举进入仕途

又到宋仁宗天圣八年,也就是公元1030年,中国才正式诞生了第一位武状元。

写郭子仪的元曲

所以说人类从斩木为兵的自发行为到通过武科考试选出武状元的制度自觉,是一个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更是一个跨越千年的人才培养工程。

自从第一位武状元诞生以来,通向武状元的道路一直都是曲折坎坷的。

▲《旗童校射》,选自点石斋画报

又所谓“穷文富武”,家里再穷,只要弄几本四书五经、时艺攻略,就可以走上文科科举之路。

练武是个极耗体力的活,营养跟不上肯定是不行的,你看现代运动员吃的营养餐就知道是什么条件了,古代没有那么多牛奶,起码豆浆要保证供应吧?所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走武举之路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习武无疑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似轻松的科举诗谚,然而真实的登科之路是不可能这样轻松的。

▲《操演技勇》,选自点石斋画报

从一介童蒙经过层层筛选闯关,最终登堂入室,接受皇帝殿试钦点,就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艰难道路。

而又要从“独木桥”闯过来的举子当中选出头名状元,那恐怕就只能用“走钢丝”来形容了。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三年才培养出一个状元来,这是多么小的概率啊,其难度绝对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大很多。

武状元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毫无疑问的首要条件,能搬起三百斤(今九十六千克)的巨石,挥舞百余斤的大刀,拉开十余力的硬弓,绝非普通体质的人能做到的。

要有矫健的身手,能上马骑射,百步穿杨,没有超人的禀赋也是很难做到的。

武状元往往并非一介武夫,还要“兼通经史”,除了要在外场武技上独占鳌头外,在内场考试上也要有出色的文章。

▲武童试字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武场上比试,有各种指标参数可依,但在文场上则没有非常直观的数据分高低。

往往跟判卷人的喜好相关,如果碰上对脾气的考官,则能幸运胜出,尤其是碰到喜欢文才的皇帝,则可能会加大文场考试的权重。

“文武双全”往往是成为武状元的必备素质,所以武状元的培养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综合培养的巨大工程。

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珍贵的史料,同时也能够了解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武状元的相关的历史,比如说武状元他们也会高考,为了高考而移民,这是怎么回事?

刚才我说了武举研究是冷门绝学,而武状元研究更是难上加难。

▲武状元盔甲,选自大清会典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这个方面的史料留下来很少,可以说没有哪个武状元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史料,甚至很多武状元只留下了一个姓名,别的情况一无所知。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叫张建侯,我们至今不知道他籍贯是哪里,字号是什么,生卒年月一概不知。

再比如明代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人们对他的字号籍贯等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在文状元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句写的是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第二句【破虏曾轻马伏波】,强调郭子仪恢复唐室的功勋,诗人拿马援与郭子仪相比较,这不仅仅是因为,【波】字与【河】字押韵,而且还因为两人的战功是类似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诗的后。

文状元的史料之多,我们只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所以说武状元研究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道光钦定武场条例

因为现在正值一年一度的高考之际,所以我重点梳理涉及的一个相关的内容,就是高考移民问题。

“高考移民”在古代称之为“占籍”,可以说这种现象自古有之。

在科举时代同样是按地区分配名额指标,因为地域南北东西差异造成了文科举方面,东部南部地区竞争激烈,而西部北部地区相对容易的情况,于是也就产生了高考移民现象,从难考的地区设法移民到好考的地区。

本书就列举了几个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明末文科状元刘若宰,他的祖辈为了给子孙谋求机会,从老家潜山县迁到当时府城所在地怀宁县获得当地的学籍,最终考中状元。

刘若宰画像

后来他的儿子又通过假入赘这种方式取得桐城县学的生员名额,那么他这是采用了科举时代常见的“入赘”之法进行高考移民。

而本书的主人公曹曰玮,他也是从祖父开始就展开了高考移民的准备,把家从贵池搬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北京,获得北京的学籍最终走上科举的巅峰。

我想听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古代的武举考试,武状元他到底是怎么选拔出来的?武举考试要考哪些内容呢?

普通老百姓接触科举知识,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包括戏曲小说、影视等,比如说戏曲《女附马》、小说《儒林外史》,这些作品里面涉及的内容与真正的文科科举程序相差不是很远。

▲《赶考图》,选自元曲选

但对于武举来说,就相差万里了,比如说小说《岳飞传》里面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岳飞进京赶考争夺武状元,他的对手是小梁王柴桂。

经过文场和射箭笔试之后,接着是马背上持兵器对抗,为了一决雌雄,双方在教场上立下生死文书,结果柴桂被岳飞当场刺死。

再如周星驰有一部著名的喜剧电影《武状元苏启儿》,在外场比赛过程中,电影设计了双方徒手搏击和兵器对抗环节,但实际上武科考试并无二人直接对抗的环节,也不会有拳脚功夫对打单人表演拳脚功夫的环节。

▲紫光阁试武进士

1.《郭子仪》年代: 宋 作者: 徐钧 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2.《读《玄宗幸蜀记》》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泣溻乾坤色。

武科外场考试,仅限于弓刀石和马步射等个人单项节目。

那么“弓”就是开弓拉弓,“刀”就是舞刀,就是要把100斤左右大刀在头顶上耍起来,“石”就是掇石头,要将二三百斤的这个石头端起来,一地一尺才算合格。

前面这三项主要是对武生的力量进行考核,最难的应该是射箭的环节。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远距离杀伤武器,历来在军事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比如大家看过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都展现了弓箭弩箭的威力。

那么科举考试中的步射箭和马上射箭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艺。我们的一些成语如“纪昌学射”“百步穿杨”“李广射石”等都讲的是跟射箭有关的故事。

《文状元》《武状元》

章宪法 张全海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5

上一篇 2023年04月13 00:49
下一篇 2023年04月12 19:22

相关推荐

  • 雷锋出差一千里下一句

    学雷锋纪念日是每年的3月5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人民的勤务员学雷锋纪念日从

    2023年04月25 265
  • 元曲要不要背诵

    1.《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经典的元曲必背山坡羊·潼关怀古朝代:元朝|作者: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2023年04月13 277
  • 关于伞的诗句,古风古韵撑伞唯美的诗词

    宛陵道中【作者】杨万里【朝代】宋溪缭双衣带,古风古韵撑伞唯美的诗词,桥森百足虫。伞声松径雨,巢影柳塘风。犬误随行客,牛偏识牧童。追程非要缓,路滑试匆匆。念奴娇·素肌莹净【作者】郑域【朝代】宋素肌莹净,

    2023年05月31 363
  • 志在千里上一句,志在千里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大家管马凯叫“老马”,一是因为他姓马,二是因为马凯就像一匹勤勤恳恳的老马坚守在发射场供电岗位上。老马在西昌发射场工作了二十年,参与执行了全部的北斗发射任务,志在千里的前一句是什么诗,也见证了发射场的建

    2023年05月24 241
  • 茉莉诗句,最有名的茉莉诗句

    《满庭芳茉莉花》[宋代]柳永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凝眸,最有名的茉莉诗句,犹记得,菱花镜里,绿鬓梢头。胜

    2023年05月20 298
  • 元曲作家的简介,元曲的重要作家

    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成就当是唐诗宋词元曲了,对于唐诗宋词大家耳熟能详大都能背诵几首,唐宋八大家几乎是家喻户晓,而对于元曲就有些陌生了,今天我就聊一聊元曲四大名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2023年04月14 213
  • 妖风阵阵下一句,妖风阵阵下一句怎么接

    中华抗战赋而对付有些熊亲戚,应变都不好使,那就只有划清界限。我无须向别人解释和证明自己,因为我就是这样,敢昂首挺胸屹立于天地间,不畏惧任何,我的根扎得稳而且正,就不怕妖风阵阵。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的性

    2023年05月13 228
  • 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暗示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②西涧:滁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

    2023年04月17 210
  • 自信的诗句,形容有底气自信的诗句

    李白唐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形容有底气自信的诗句,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2023年04月10 257
  • 上一句是什么,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是什么

    古诗词赏析“人生何处不相逢”的上句是什么?熟悉《西游记》的读者,会不假思索答道:“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又作“为人何处不相逢”),但这却不是此句最早的出处。晏殊的老家抚州临川,有一处叫“金

    2023年04月14 278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全诗,李清照的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樱桃【唐】张祜出自《全宋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蒋捷

    2023年05月20 316
  • 陆游写的爱国诗句,陆游各个年龄所写的爱国诗句

    他是历史上最知名的爱国诗人。他是文学史上留传诗作最多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国家而忧伤。他是陆游。梁启超曾赋诗: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用他的一腔爱国热情,用

    2023年04月22 26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