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不耻下问前一句是啥,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杨伯峻《论语译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故。
文 人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言语闻名,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但都没有难住孔子。可想而知,他和孔子的谈话,一定是高人之间的交流。
对此,子贡可能不理解,也可能理解,但他仍然想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何等聪明的人啊,他没有说别的,只从“学养”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子贡虽能言善辩,也心服口服了。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敏而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慧,又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行为,当作是可耻的行为。现今用于比喻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在孔子的心目中,“敏而好学”可能不足为奇,但“不耻下问”一定难能可贵。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就包含着这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敏”者很多都好为人师,所以“敏而好学”就是求知心切,就是永不知足。“下问”需要放下架子,“不耻”则说明本来就没有端起架子。如果说这是谦虚的话,那么谦虚就不仅仅是为了表明态度,而是为了追求真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
八角茴香:
聚合果约由8个 (稀5~13个) 蓇葖果聚成,各分果近等大。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泽。气芳香,味辛、甜。散寒、理气、止痛。用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主产广西、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