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桃花流水意境图片,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古以来,鳜鱼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而且在很多诗词中,往往要和悠然自得的渔翁一起被赞美,毕竟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清丽、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出渔父悠闲自得的恬淡生活。张志和还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绘成图画。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十分鲜明,构思也很巧妙,使人在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全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
北宋大文豪苏轼极爱此词,又嗜鱼如命。他改《渔歌子》作《浣溪沙·渔父》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心境: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所作。在黄州的几年,他经常泛舟江上,钓鱼野炊,自得其乐。有一次,朋友捕获到一条肥美的鳜鱼,苏轼马上找来酒,几人共同泛舟于散花洲外,食鱼饮酒,畅谈人生。苏轼乘着酒兴,乃作此词。
全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处:唐·张志和《渔歌子》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
这首词上阕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下阕效仿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的超然洒脱的隐士生活。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描写的不是常见的自然景物,而是这里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此外,词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闻而继作:“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鹧鸪天》化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并引入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劝其出山的典故。而黄庭坚替张志和回答,江湖有风波,不如归隐田园开心快乐。
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也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亦有一首化用《渔歌子》的作品《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流露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春江水暖鳜鱼美
一年四季之中,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鲜嫩,被称为“春令时鲜”。这一点古人深有体会。清代名士孙原湘有一联关于鳜鱼的诗句:“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说明春雨连绵、桃花凋谢之晚春,正是鳜鱼最为肥美之时。
别饶风味在其中
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
古人爱吃鳜鱼,更醉心于研究吃鳜鱼。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对鳜鱼吃法颇有心得,他在《随园食单》中说“季鱼(鳜鱼)少骨,炒片最佳”。他认为,炒时鱼片切得越薄越好,用酱油腌浸后,用芡粉和蛋清调拌,入油锅炒,再放作料。炒鳜鱼片要用素油,即植物油,别的鱼类倒没见他特意提醒,大概与油温有关,这种方法在当下并不多见。袁枚觉得这样烹饪,菜品才会嫩滑有味。
很多古籍都记载了鳜鱼的制作方法。要说最有名的,当属鳜鱼粥。
这道菜被收录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宋人吕彦能有一天从天台城里进山,路过一村中小寺顺道拜访。寺主圆真外出了,有个看家小童子躺在屋里熟睡,怎么也叫不醒。
吕彦能已经走累了,想在寺庙里歇会儿,他找了张床榻稍微眯了一会儿。这时,忽然闻到食物的香气,味道甚是诱人。他纳闷,这香味是从哪儿来的呢?于是走到厨房,只见灶台下的火熄灭不久,灶里还很温热,灶台上的大锅四角放着四枚崇宁(宋徽宗年号)大钱。这四枚大钱是什么意思?他搞不懂,后来也没再探究,也没往锅里看,就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正赶上圆真回来。圆真笑着说:“露马脚了,我这秘密肯定被你知道了!事已至此,也不必隐瞒,你切勿去,与我一同用膳!”吕彦能见圆真盛情挽留,便也不走了。两人来到一间小屋落座,先是喝了几杯酒,然后圆真把一锅粥端了出来。这粥熬得恰到火候,雪白莹糯一大盆,味道非常香美。吕彦能问:“这粥是怎么做出这种味道的?”圆真说:“你刚才看见灶台大锅旁的四个钱都拴着一根线,就是为了做这锅粥准备的。怎么做的呢?先找四条鳜鱼,收拾干净,掐头去尾再去皮,然后用线捆住鱼骨架,把鳜鱼垂放在锅里,再放上水、米、盐、酒、姜、花椒这些调料,当然这里边有固定比例。然后慢慢熬粥,等这些东西全都糜烂在锅里以后,把四个大钱并在一起一提,鱼骨架都提了起来,鱼肉却全部烂在锅里。这就是你觉得此粥味道特别的原因。山野小寺,粗茶淡饭,实在是不值一提。”吕彦能听罢惊讶不已。
《中国食品报》(2023年04月14日06版)
完整诗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自称“烟波钓徒”、渔樵为乐的张志和,最后的岁月隐居湖州城西西塞山,在此写下了几十首《渔父》《渔歌子》等著名。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