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清晰,人物鲜明;散曲产生于民歌俚谣,语言自由活泼,表现力丰富,雅俗共赏。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花朵。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4年12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元曲》特种邮票。《元曲》特种邮票一套6枚,内容分别选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6-1)T 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6-2)T 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指对剧情起交代连接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6-3)T 窦娥冤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毒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6-4)T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元杂剧中的一部喜剧杰作,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白朴的《墙头马上》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剧情: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头上看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下了儿女。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娼妓,把她赶走。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肯。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贞不屈,表现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
(6-5)T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真实感人。该剧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剧作家都有根据该剧改编的剧作上演。
(6-6)T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创作的杂剧。根据唐代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倩女魂追王文举的行动说明了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叛逆精神。曲词艳美动人,情节简单离奇,抒情写景,以景寄情,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