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就是杜鹃鸟、布谷鸟。春季来临,三四月间,布谷鸟回归北方,其“咕咕咕咕”的叫声,如同“布谷布谷”,好像在催促着人们赶快种庄稼。相传古代蜀国国王望帝杜宇,死后魂魄化为鹃鸟,因此人们称这种鸟叫“杜鹃”或“杜宇”。杜鹃啼血而有杜鹃花。这种鸟总是向着北方鸣叫,声音凄切,仿佛盼子回归。由于这些凄美的传说,子规历来被作为思乡、盼归的象征。“人在子规声里瘦”,一个子规,子规的诗句高中,引出多少好诗词。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其中10首最优美的子规诗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是为布衣诗人,诗词风格清新,充满田园色彩。乡村四月,草满山坡,水漫河川,色彩对比十分舒适。子规声、雨如烟,体现了四月的特色。布谷一叫,梅雨一下,人们都在抓紧时间耕作。刚刚忙完了蚕桑,又忙着去插田。全诗由远及近,由物推人,描绘了一幅隐逸而又生动的画面。这首诗朗朗上口,特别有意境,被选入小学课本。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3.《春夕旅怀》 唐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4.《闺怨》 明 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这首诗描写了闺中少妇思夫的景象。江南二月,为了迎接丈夫归来,准备了新衣服。而现在丈夫所在的燕山仍然是大雪纷飞。从自然环境来讲,这两句体现了南北地理气候差异。而从人物心情来说,恰恰体现了两人的态度。女盼夫归,如二月江南。而丈夫却如燕山大雪,无情冷漠。“应是子规啼不到”,是女子自己安慰自己的理由,既有体贴又有害怕,从而引出了对丈夫“故乡虽好不思归”惆怅和愤恨。通过强烈的对比,该诗把女子的心绪描绘得深刻细腻,别有韵味。
5.《山中听子规》 唐 朱放
幽人自爱山中宿,又近葛洪丹井西。窗中有个长松树,半夜子规来上啼。
这首诗语言浅白,风趣幽默,而又散发着一股潇洒似神仙的气氛。诗人爱游山,常在山中住宿。“葛洪丹井”,并不特指某一个地方。葛洪是道教传播的重要人物,也是炼丹说集大成者。葛洪丹井是道士炼丹的地方,意指如道士一般潇洒。“窗中有个长松树”,这句就是个大白话。“半夜子规来上啼”,这一句看似平常,实际上是把夜晚这种幽静、神秘的境界,提升到了极致。周围一片静谧,半夜子规一声啼叫,才知道这是人间而不是仙境。反过来说,虽然不是仙境,却能够快乐似神仙,人生何尝不追求如是。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6. 《山月驿闻子规次韵》 宋 李纲
春枕梦回孤馆悄,世故萦心愁不了。山深夜闲子规啼,残月满窗天未晓。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和李白是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两人交往深厚,又都有怀才不遇之感。公元
次韵,就是一首和诗,而且与原诗同字同韵、次序也相同,亦称步韵。原诗已不可考。一般来说,和诗总是难比原诗更出色,因此流传的不多。这首诗还是很有特色的。李纲是宋朝抗战派的首要人物,但由于政治斗争激烈,最终被罢相,从此抗战派的势力再也没有缓过劲来。所以,李纲的处境和心情是十分复杂的。这首诗,作者就写了自己忧心国事,夜不能寐的情况。本来都已经睡下了,但因为心事重重,梦中又起来。此时,馆驿中十分宁静,而一声子规啼鸣,才发现窗外残月悬空。在诗词中,子规啼叫就是四更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夜里一点到三点,夜深人静,子规的叫声才显得最为凄惨。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形象。
7. 《夜闻子规》 明 王廷相
子规小鸟自呼名,啼罢江楼巳四更。枕上梦回犹是客,谁能不起故园情。
”子规“的诗句有:《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滇海曲》年代:明 作者:杨慎 海滨龙市趁春畲,江曲鱼村。
这首诗跟上面李纲那一首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李纲主要是忧国,而这一首主题是思乡。这首诗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诗,以笛声为引子,因为春风吹散传遍洛城,忧伤的曲调打动了游子。而这首诗,则从子规的啼鸣切入,也是通过对声音的感触,来表达思乡之意。“枕上梦回犹是客,谁能不起故园情”,虽然总体上不如李白的更加飘逸高妙,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
8. 《子规啼》 清 方觐
平羌江口江水清,峨嵋山头山月明。江楼望月人未寝,肠断子规啼一声。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重复。江口江水清、山头山月明。一方面从吟诵的节奏来说,简洁明快,另一方面也着重强化了空间的广阔,距离的遥远,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感觉。二是一个“一”字。为什么不是“两三声”、“四无声”,而非得是“啼一声”?唐朝诗人齐已曾写了一首诗《早梅》,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然后拿给著名诗人郑谷看。郑谷就说,“数枝开”不如“一枝开”,这样才体现出春的早。这首诗也一样,既然写的是《子规啼》,谁还不写第一声啊。
9.《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东坡
1、唐代沈全期的《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2、唐代杜甫的《子规》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当时44岁。虽然现在来看,44岁算是中年,但在古代,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的行列了。尽管如此,苏东坡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苏东坡有一次生病,被一位聋医给治好了。这位聋医虽然听不见,但眼睛非常好使,常以指画字,几个字便通人心意。苏东坡说:我以手为口,你以眼为耳,都是同道中人啊。遂引为知己。病好以后,苏东坡邀请她一起去蕲水县清泉寺游玩。清泉寺门外兰溪,水向西流。泉水甘甜清冽,王羲之曾在此练笔洗墨,茶圣陆羽曾在此汲水煮茶。由此,苏东坡写得这首词。先从景物写起,写到子规,便突出了作者的身份和遭遇。远在他乡,受到压制。但是,溪水西流的反常,也激发了苏轼,发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豪言壮语。不要因为上了点儿年纪,就等着时光流逝,而应该争取翻身,卷土重来。在这首词中,“子规啼”不但没有凄切之感,反而成为激发斗志的垫脚石。
10.《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南唐 李煜
不知大家有没有喜欢的,别忘了收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