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曲,你是不是只知道关汉卿的《窦娥冤》,或者王实甫的《西厢记》?
的确,相比起唐诗这样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几个著名诗人或背诵整首诗来说,元曲没有那么流行,大部分人只是知道一些知名的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曲分别在中国的唐宋元三代达到其自身发展的顶峰,窦娥冤和西厢记,然“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可见。
文人往往偏爱诗词,较少关注曲,也许是因为“曲”更多的是供舞台演出、平民观赏,多“下里巴人”而少“阳春白雪”之故。不过,曲更率直、更俚俗,没有像诗词那样被完全雅化,这也是它生命活力之所在。
小知识
广义的曲包括杂剧与散曲。狭义的曲单指散曲。散曲又有套数、小令之分。套数又名套曲,是同一官调中一些相近曲子的连缀以表现一个内容;小令又名“叶儿”,是以一只曲子为表现单位;有的小令还可取同一官调中两三个音律近似的曲调衔接为一首新曲,又称“带过曲”。
元曲四大喜剧分别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1、《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
—— 吴家荣 选编《元曲》
作为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元曲除了前文提到的这些名作之外,还有许多散落于民间未被发掘或是并不那么出名的作品。
有一本书叫《孤本元明杂剧》,里面收录的元明杂剧有200余种,其中孤本及鲜见之本就有144种。在这之前,当时人们了解的元明杂剧只有几十种,这些作品的发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是几经波折:
1938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之时,沉埋已久的“也是园旧藏”元明杂剧重现世间,这一包含了众多孤本元明杂剧作品选本的发现,对中国戏曲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
自郑振铎于坊间书肆发现“也是园旧藏”元明杂剧并极力促成出版起,至由张元济亲自主持,郑振铎、王季烈、姜殿扬等参与整理校订,时间跨度三年有余,经历了商务印书馆员工罢工等重重困难,最终将这部珍贵的戏曲选本以《孤本元明杂剧》的面貌推出,创造了现代出版史上戏曲文献整理校订的佳话。
一本珍贵的信札集
信札往来者人物简介
郑振铎,民国间曾供职商务印书馆、燕京大学、暨南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历官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著名的文学家、收藏家。
张元济,曾任南洋公学总理、译书馆馆长,后入商务印书馆,建立编译所和涵芬楼,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1949年以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上海博物馆馆长等。
丁英桂,历商务印书馆出版部、图书馆、总务处、业务科等,任善本书保管委员会助管员,为张元济辑印古籍之助手。1949年后,仍从事出版工作,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主持影印事务,后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商务印书馆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组组长等。
王季烈,民国初曾任京师学务局长,曲学专家。
姜殿扬,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时任刊选孤本元明杂剧曲本之编辑、初校工作。
——摘选自《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附录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
.《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商务印书馆 2018年版
再版缘起
2017年恰逢张元济诞辰150周年及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周年。2017年2月底,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胡坚接到了一份任务,需要将原《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整理明晰,并交由商务印书馆将再次出版这一书籍。
从2月底接到任务到5月底交稿,只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胡坚需要将原本杂乱无序的470封信件理顺,考辨信札的写寄时间、写寄人、收受者和写信事由,并按照写寄时间先后编列信札,分析与合并手迹或录副、正件或附件,依信札内容拟写事由项,编制目录和附录等。
.胡坚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整理者
“难度大,时间紧”是这项工作的最大特点。
一封信一般由写寄时间、写寄人、收受者和写信事由组成,看似很简单,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出差错都会导致整封信或事实被曲解。为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证。比如下图中,写寄者落款“龚”,如果你很自然地认为“龚”不就是写寄者的姓氏嘛,那可就要出问题了。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这个“龚”字可能是姓,也可能是名,又或者是字。所以到底是谁写的这封信,就要结合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查找相关文献进行考证了。
胡坚表示,当一封信的要素都齐全且清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整理10封信, 但要是碰到像上述这种情况,好几天才能整理出一封信。
另外,信件中的手写字及信上的涂改也给考辨工作带来了难度。原信札中还有不少附件散落其中,都需要与相应的信件一一对应起来。
.涂改较多的信件
治学精神
胡坚在本书的《整理前言》中写道,“整理校订、编次提要等方面,为《校剧信札》的主题,所存信札300 余件,约占总数的90%,其中未刊者尤多,研究价值甚高。”
关于斟酌书名,就有多封信函往来。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商务印书馆致王季烈函:
再書名“孤本”兩字,擬依鄭振鐸君所見,易爲“脈望館”三字。
同年八月十二日张元济致王季烈函,说道:
前屬館中函陳,擬用“脈望館”三字代擬定“孤本”二字,緣此時不欲發售預約,不能將全部書名發表在此,數月之中或有人將我所選印者忽然印出數種,則於“孤本”二字於出書之時不免有所抵觸。未知卓見以爲可行否?
八月十四日丁英桂录王季烈于《破窑记》校样上的附注,以为书名用“脉望馆”有三不妥:
.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丁英桂录王季烈于《破窑记》校样上的附注
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这些信函中便可略见一二。此外,还有关于商借立约等方面的往来信函,让我们看到了整理者工作的邃密以及出版家和学者高度的敬业精神与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
信札,真实生活的反映书信,自然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胡坚说,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不少信函都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比如下面这一封,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姜殿扬致张元济函:
信中讨论朱砂制的墨锭好不好,新的好还是老的好?笔又怎样?就像我们说以前的圆珠笔容易漏油,不好写,现在工艺精进了,圆珠笔写起来更顺滑。生活细节和时代的发展都在信件中展现出来。
你还能看到当时的邮戳和信纸的样式等等。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王季烈致张元济函
书中可以了解到20世纪30、40 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时局世态,这些都是中国出版史、文学史和社会史等研究领域的宝贵资料。
推荐理由
2018年版《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由商务印书馆合并为一函六册、以线装形式影印出版。内容与原书一致,无增减。
书中谈及对元明杂剧的探讨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对中国戏曲和历史有研究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从这3年多的往来信函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近距离地了解张元济等大家;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战争烽火中想方设法抢救珍贵古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的重大贡献。
古籍是历史和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本书的再版,亦是对古籍的一种保护。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
2018版《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以线装形式出版,内页为宣纸,装帧精良。喜欢古籍和装帧的朋友,也不妨前来翻阅。
介绍了这么多,如果你想对这本书有更多了解的话,欢迎来上海图书馆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