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散记
成都散记
对于成都,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四个字“天府之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作者,除此以外,大概没啥印象了。两三年前,无意中听到了赵雷的那首《成都》,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支歌,也因此对成都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真希望有一天,也挽着爱人的衣袖,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甚至走进小酒馆小酌两杯,这该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走进了这座向往的城市——成都。这真是一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大城市。这里既有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又有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尤其是这里迷人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更让我这个久居北方小镇的人喜欢的不得了,真不愧为“天府之国”。
指的是唐朝大诗人杜甫。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天府之国”宜人成都
成都山水美景
在光秃秃的塞外蛰伏了近40个冬天,又经历了无数个前所未有的倒春寒,我迫切地想要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让身心舒展、愉悦起来。于是,在2006年的阳春三月,我来到赋有“天府之国”的成都,邂逅了一场春暖花开。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东北一带看不见的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赞扬杜甫的。这是朱德司令1957年参观杜甫草堂后写下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诗人杜甫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介平民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玉兰花
夹竹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塞外早两月到三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作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梅花
现在是三月中旬,梅兰还在开,也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
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在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而我不想成为这种人;也因早就听说过杜甫草堂在成都;于是,去了一趟,邂逅了花开,了了夙愿。
成都的茶馆
一把把竹椅,一张张木板桌
坐落于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此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曾在此先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
一百三十多年后,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我从南大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情系草堂陈列馆”。馆内展出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及国外贵宾来草堂参观游览的资料图片。
穿过陈列馆是“大雅堂”,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的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在这里,可以详细了解到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杜甫草堂
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便发现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
传说,在浣花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她曾替一个长满癫疮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后,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浣花溪”名称便由此传说而来,姑娘洗衣的地方被叫作“百花潭”。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
大雅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摘自于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朱德。
“浣花溪”
公元768年,沪州刺史杨子琳发动叛乱,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任氏拿出家财十万,一夜之间召募了勇士千人,并亲自披挂上阵,击退了杨子琳。由于任氏保卫成都有功,被朝廷封为“冀国夫人”,人们为了纪念她便修建了此祠。
过浣花祠是“盆景园”。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廊内陈列着百余件用楠木镌刻而成杜诗书法木刻作品,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出盆景园向北,是唐代遗址陈列馆。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
沿唐代遗址陈列馆行至草堂的西北角,是占地数十亩的梅园。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此时花开正艳;加之水面才露尖角荷花,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
湖的对面有一座四层砖塔耸立在湖畔,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之意。我们登上塔顶,手捧摄像机,凭窗俯瞰,调动平时所学技巧,推、拉、摇、移……梅园中美丽的景色与远处平畴绿野、翠竹苍楠,一一摄入镜头,顿时令我心旌摇动。
盆景园
“一览亭”
这句诗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草堂指的是杜甫在四川成都时的故居。这句诗是朱德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以写爱国诗见长。其中一。
由一览亭沿着小路东行,但见竹林丛中,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屋覆顶、黄泥涂壁的农居建筑,这便是1997年重建的茅屋景区。
整个景区内,竹林环抱,溪流潆回。
通过四棵松、五株桃夹道的小径,展现眼前的,就是重建的茅屋了。
竹笆墙、茅草顶呈“一”字型,居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
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
少陵碑亭的西侧,是景区中轴线主体建筑之一的工部祠。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少陵碑亭
出工部祠迎面是“柴门”。柴门是中轴线上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化用杜句所撰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其意: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出柴门,过小桥,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堂。诗史堂为过厅式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但器宇轩昂,恢弘而古雅。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因此得名,杜甫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诗人杜甫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
厅堂中央,安放着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铜像眉宇微蹙,目光深沉,嘴角冷峻,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是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我沿着诗史堂东廊来到“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这是为纪念杜甫诞生1290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上篇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
柴门
“诗史堂”
下篇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着重介绍杜甫如何苦心经营草堂,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同时展出的还有草堂2001年出土的文物,有生活器皿、建筑构件、娱乐用品等。
出陈列室西行,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这是一座敞厅式建筑, “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故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
大廨正中杜甫的铜像是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那单薄羸弱的身姿,形象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透过那永恒的神情姿态,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胸中仍在激荡不平的浪潮,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又仿佛看到,诗人那一腔孤愤正化作行行诗句,从心底喷涌而出。
大廨前面,庭园碧水萦绕,竹树相映,古树参天,一派天成之作的丽景雅苑,这正体现出杜甫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情画意。
走出正门,回头仰望,正门匾额高悬着果亲王允礼所题“草堂”二字,大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春节期间第五次参观草堂时说:“到成都不来草堂,就等于没到成都。”草堂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成为一处文化的象征,影响之深远,意义之宏大,这在中国的名胜之中也是不多见的。
拜谒杜甫草堂,了却了我多年的心头夙愿,心灵也有了莫大的慰藉。
作者介绍:
徐俊林,男,出生于1959年12月,云南腾冲人;1978年3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九师四十四团机械、汽车连;1984年兵改工并入铁道部;1987年到沈阳铁路局通辽房产段;2019年12月退休;现在通辽科尔沁区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会。先后当过推土机司机、文书、行政管理员、主任劳资员、工会副主席、党委组织助理、党支部书记、副经理、秘书长。
参加过京通、通霍铁路、通辽车站、新通高铁的修建改造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近30年的党群工作;创作了多篇反映铁路人真情实感的散文,《记住乡愁心方宁》、《马背上的高铁时代》分获2018年沈阳局集团公司党委、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在全路开展以“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为主题的征文二等奖和优秀奖。
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文天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