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废除科举,文人社会地位较低,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很多文人投身到杂剧剧本的创作中来,处于社会底层的杂剧演员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将杂剧剧本搬上了戏曲舞台。因为舞台上表演的故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了广大观众的喜怒哀乐、理想和愿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于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严格地说,“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本文专指元杂剧,因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故又称“北杂剧”)产生了,成为了代表元代最高成就的艺术。在我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戏曲剧照
元杂剧的文学剧本一般分为“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四折最后有“题目”和“正名”做结尾。楔子属于交代性情节,篇幅较短,一般放在剧本开头,但根据剧情需要也可以有所变动,例如,《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中,楔子放在了第一折和第二二折之间;有的剧本没有楔子,如《墙头马上》。第一折到第四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安排情节和场面,对于比较复杂的剧情,可以增加一折,例如《赵氏孤儿》全剧为五折,或者分成多本多折演出,例如《西厢记》全剧为五本二十-折。
元曲是指元杂剧和元散曲一起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这是一种。
《西厢记》绘图
《窦娥冤》绘图
《救风尘》
《张生煮海》
·《西厢记》
元曲是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是元代兴盛的一种韵文文学。
·《生金阁》
·《秋胡戏妻》
·《老生儿》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东窗事犯》
·《汉宫秋》
·《墙头马上》
元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元曲占有重要地位。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元曲发展的鼎盛时代是在元代,一般我们认为元曲代表元杂剧和元散曲。但是。
·《感天动地窦娥冤》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望江亭中秋切脍》
·《闺怨佳人拜月亭》
·《关大王单刀赴会》
·《关张双赴西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