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上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前面是什么

【青年学者论坛】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前面是什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

【青年学者论坛】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前面是什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白银盘里一青螺全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那么,此诗“可传颂处”何在?当代诸家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秋月下的湖光美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的《唐诗选注》,于此诗的“说明”一栏中说:“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刘学锴先生品赏此诗云:“在明月的映照下,浩瀚的湖面与澄清的天宇连成一片,呈现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浩茫、静谧而和谐的景象,也秀出诗人目接此景时内心的安恬愉悦。”(《唐诗选注评览鉴》)。周笃文先生说:“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在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不难看出,认为《望洞庭》描写的是月下湖光景物,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夜景,如瞿蜕园先生说,此诗“必至其地者尤知其赋物之工也”(《刘禹锡集笺证》)。

白银盘里一青螺上一句

其实,若“至其地”,临其景,反而会感到这种描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第一,“望”是远视之义,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月夜并非远望观景之佳时,因其看远所得只能是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缘何诗题要名《望洞庭》?诗中也特意提到“遥望”,亦可证明诗人作诗之时的远视视角。并不是说夜不能望,而是说夜望之景与白天不同,故古诗词描写夜望时,其诗题则要加“夜”字以明之,如江总有《三善殿夜望山灯》,李端有《早春夜望》,陆游有《江楼夜望》等,皆是证明。第二,“潭面无风镜未磨”,显然写的是洞庭湖面的整体形象,但在月下所能看清的只能是局部,即如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所云“镜面横开十余丈”,缘何能看到广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而透亮?第三,月下不观色,这是基本生活常识,缘何能看到山水的青翠之色?第四,湖水在日光的强照射下才有可能反射出大面积的白光,月下的湖水只能是“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月光浸水水浸天”(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缘何能看到如同“白银盘”一般的色泽?且“白银盘”更像是完整的湖面形状,再次与月下的局部视角产生矛盾。显然这都是违背常理的。诗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历来被赞誉设譬精警,显然是建立在现实视觉基础之上的,而还原诗中场景,不但看不出其精警之处,反而疑点重重。问题何在?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上一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

笔者认为,此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洞庭湖的景观,像古籍中许多以“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为题的诗一样,像是在画卷上题诗,只是从概念出发,凭空虚构,因此这类诗中就出现了“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元杨公远)、“望中青似粟,约莫是君山”(元程文海)、“光浮梦泽千潭碧,影谯君山一点青”(清聂铣敏《蓉峰诗话》卷四)、“几峰森列青崔嵬”(宋叶茵)、“一碧九万里”(宋刘克庄)、“扁舟泛碧波”(明黎扩)之类的诗句。二是版本有误,现通行的本子不是刘禹锡的原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云:“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可以肯定,诗人确实于秋天到过洞庭湖。在作者的集子中有两首与洞庭秋景相关的诗,一是《望洞庭》,另一是《洞庭秋月行》。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诗人“离夔州时,于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沿途游览名胜古迹…至宣州宴游”。从而可见途中行程松快、社交活动也丰富,而洞庭二首疏朗平和、意境悠远的景色描绘,正符合诗人游山玩水的心境。这两首诗应作于同一时期,若是一写白天景观,一写月夜风色,那么上述疑点则可解答。前者突出的是“望”,诗人身在远处遥望湖明山翠,全为日下之景。后者突出的是洞庭月色,诗人在月下游湖,故看到的是“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两者皆为实景描写,一脉相承。由此可以肯定,此诗违背逻辑的问题不在作者,而是版本上出了问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

当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此诗之第三句,就出现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翠小”“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正翠”等几种不同的传本,孰是孰非,这里暂不作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违背常识的“改版”是如何出现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写景诗一般是诗人亲临其景、触景生情的创作,因而多是实景实情的描写。一旦形成文字向外传播开来,读者便会脱离开事物本身,仅从诗的文本出发,通过想象还原诗境,有时还会凭着自己的体会,对文本作适度修改,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具有美感和广泛性。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的版本第三句作“家童相见不相识”,而现在通行版本则作“儿童相见不相识”。“家童”指家里的仆人,显然对作者的身份是一种限定。而“儿童”是小孩,则是游子还乡都可能遇到的情景。李白《静夜思》第三句,唐宋时的版本都作“举头望山月”,而明以后则出现了“举头望明月”版本,现在通行的则是后者。“山月”对作者所处之境是一个限定,而“明月”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这样的修改实际上是“意境再造”。就《望洞庭》诗而言,“秋色”本是实景的书写,改为“秋月”则变为虚拟之景,秋天的皓月与青螺般的小山、明镜般的湖面、银白色的湖光组合在一起,使诗境具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这一再造的诗境,在读者的冥想中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后人选择此一版本的原因。但这已背离了事物本身,也已经不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了。大量“改版”后的经典诗歌,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诗人个体的原创,而变成了公共艺术产品,当读者接受“改版”的同时,接受的可能只是语言层面的意义,却无法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9日13版)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自: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上一篇 2023年04月13 07:21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 21:40

相关推荐

  • 出轨是本能下一句

    现在的社会,出轨的案例数不胜数,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出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出轨的事情。在《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里,陈俊生难道真的不明白凌玲的勾引吗?当然不,他很清楚凌玲喜欢他,而他

    2023年06月04 292
  • 杜甫描写春雨的诗句,杜甫赞过的春雨的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律诗是唐代

    2023年05月08 256
  • 知行合一下一句,知行合一的上下联

    为了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不论大学中学,老师们都尽心竭力希望能为学生们带来有趣有料的大思政课。“思政课教的是人,赢的是心。”陈培永说。“种种尝试,只为学生笃立鸿鹄之志!”岳松深有同感。知与行:畅饮真理

    2023年05月27 232
  • 含四的诗句,含四的鼓励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唐·王之涣2.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唐·李白3.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咏华山》宋·寇准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5.四年留蜀,

    2023年05月03 295
  • 最短元曲是哪一篇,20首最短元曲

    1500.吴姬曲其四元代:王冕吴姬舞,翠袖凌云步轻举。笑回不觅锦缠头,四坐金钱落如雨。云烟转首无定期,紫燕黄鹂对人语。对人语,明年春风谁是主?红梅翠竹山雉图元代:王冕游丝冉冉游云暖,翠石凝香土花短。管

    2023年04月19 233
  • 曹操的诗句,曹植最著名的三首诗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文学家、诗人。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诗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评

    2023年05月18 230
  • 个人胸襟与气度的诗句,心胸宽广不计较的诗句

    中国古代许多帝王的诗句,因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豪迈旷达的胸襟和雄壮开阔的气魄,而成为感人至深的千古名句。先来欣赏西楚霸王项羽的绝命诗。为何叫绝命诗?因为这首诗是他在哀叹命运即将终结时所发出的声音:“

    2023年04月20 277
  • 有关梅兰竹菊的诗句,梅兰竹菊的古诗大全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梅兰竹菊的古诗大全

    2023年05月09 298
  • 清欢的诗句,含有清欢的古诗词

    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地过完此生。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

    2023年04月21 235
  • 小溪流向远方的下一句,小溪流向远方的比喻句

    小溪流向远方的比喻句,李南,1964年出生于青海。1983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时间松开了手》《妥协之歌》。曾获得首届昌耀诗歌奖、第四届徐志摩诗歌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草堂》年度实

    2023年05月04 296
  • 折花的诗句,折花赠人的诗句

    -1-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今日相逢花未发,正是去年,别离时节。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重来不怕花堪折,只怕明年,花发人离别。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

    2023年05月21 267
  • 恨到归时方始休下一句,恨到归时方始休梨花烟雨

    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023年04月10 2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