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借问买家何处有下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谓家喻户晓,但诗中“衰”字的读音,乃至此字究竟为何字,一直存在争议。shuāi还是cuī?“衰”还是“摧”或“催”?
自明代以来,争论持续了数百年,很多诗论大家和文字学家参与其中,但一直没有定论。笔者通过数据研究发现,“衰”的问题出在韵书上,“鬓毛衰”中的“衰”读作shuāi。
两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关于“衰”字的音义,主要有两种观点: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
一是读作shuāi,义为“衰白”。今音亦作此读,义也作此解。这个读音与首尾两句的韵脚即“回(此字的中古音为huái)”和“来(lái)”相押,一韵到底。但问题在于,《广韵》《集韵》及《平水韵》等传世主流韵书中,“回”“来”所在的灰韵中没有“衰(shuāi)”字。因此,明代诗论家焦竑、胡应麟等人认为,《回乡偶书》中的“衰”字“出韵”,这犯了格律诗的大忌。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解】: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评析】。
主流观点不符合事实
虽然两种观点对音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同一种说法,那就是“衰(shuāi)”在支(脂)韵中,因为《广韵》等韵书都是这么规定的。然而大数据显示,《全唐诗》48900多首诗中约有172首“衰”字入韵的近体诗,其中约七成诗中的“衰”字应该读作sī,另外约三成诗中的“衰”字应该读作cuī或suī,没有一首读作shuāi。同时,除《回乡偶书》外,《全唐诗》之律绝中入灰韵且读作cuī的“衰”字,一次也没有出现过。
《全宋诗》27万首诗中约有405首“衰”字入韵的近体诗,也是约有七成应该读作sī,其余约三成诗中的“衰”字应该读作cuī或suī。此外,有14首灰韵诗中入韵的“衰”应该读作shuāi,比如,范成大《秋日》:“新秋病骨顿成衰,不度溪桥半月来。无事闭门非左计,饶渠屐齿上青苔。”赵蕃《留别邢大声昆仲》:“再岁春风把酒杯,今年更觉倍迟回。海棠消息知渠负,杨柳风流笑我衰。舟过重湖定安否,书来一纸勿悠哉。是身老矣腰仍折,宁待田园归未来。”
元、明、清三代的近体诗中,存在同样的情况。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把“衰”改成了“摧”,并释曰:“原本鬓毛衰。衰入四支,音司。十灰中衰音缞,恐是摧字之误,因改正。”句中的“音司”二字一直被忽略,而大数据证实了他的这个说法。
灰韵中的“缞”读作cuī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全唐诗》中只有一首“缞”字入韵的近体诗,即令狐楚的《立秋日悲怀》:“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这首灰韵诗中的“缞”显然应该读作shuāi,而不能读作cuī。
唐韵灰韵中原有“衰”字
清代诗论家毛奇龄在《古今通韵》中说:“今人读‘衰’皆同‘毸’,读‘佳’皆同‘嘉’,而宋韵偏以‘衰’入支,以‘佳’合皆,竟删去灰麻两部,此不通之极!而过遵宋韵者,反谓衰无毸音、佳无嘉音,是偶见画宫而反以为是人无家又乌可也。按:‘衰’‘挼’亦唐习用字,如贺知章《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笑问客从何处来。’刘梦得《杨栁枝词》‘浅黄轻绿映楼台,便被春风长请挼。’皆是也。”
综上所述,“鬓毛衰”中的“衰”读作shuāi。“衰(shuāi)”本在唐韵灰韵中,被宋韵从灰韵中删除后强行归入了支韵,于是造成了“衰”字的音、韵、义严重混乱。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前一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原诗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9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