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不会抹去记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捐躯赴国难后面一句是什么,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时,无数英烈为了最后的胜利舍家为国、慷慨赴义的悲壮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依旧触动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澎湃的力量。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史,更是一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锻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是那种为了胜利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是那种舍家为国、前仆后继的家国情怀。14年抗战,数以千万计的英雄们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不屈意志,付出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甘愿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是信仰,因为他们“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捐躯赴国难的下一句是:视死忽如归 作者是:曹植 朝代:魏晋 原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
视死如归体现如山责任。诗人艾青曾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正因为中华儿女心怀这种“保卫土地”的责任,在国家有难时,才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危亡时,才有“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大义凛然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无数中华儿女勇赴国难、前仆后继,汇聚起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兄弟三人,短短两个月内先后壮烈牺牲,英雄的母亲含泪忍痛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责任以生命相担,报国用鲜血书写,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