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画像
古代的诗人就像现在的务工者,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移舟泊烟渚全诗意思,诗人们到处干谒以获得“五斗米”,而现代务工者到处奔波以获得“养家钱”,其实忙忙碌碌到最后都是为了裹腹而已。看来,为了获取生存生活下去的愿望,大家古今皆同。
孟浩然也不能免俗,此生数次来回于京城,可惜官运坎坷,时运不济,终其一生,难沐皇恩,只能布衣,故被人称“孟山人”。仕途困顿,隐居家乡鹿门山,承魏晋风度,效渊明精神,成山水田园诗派一代大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1、《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诗意配图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信心满怀的孟浩然,时年已经三十九岁矣,奔赴长安进行第一次科举考试,然而造化弄人,官运多舛,惨遭不中。他只好无奈告别友朋,别离长安,辗转襄阳洛阳,漫游吴越,寄情于山水之间。此首《宿建德江》,大略便是写于此时间段。
移舟泊烟渚
“移舟泊烟渚”。
江水静流,船夫缓缓划动船儿,船儿航行水面,慢慢靠近江中小洲,此时,江雾初起若烟,把这江洲笼罩,一切看上去像梦境,显得不真实。
日暮客愁新
“日暮客愁新”。
夕阳消褪,暮色隐隐降临,逐渐吞噬着眼前天地,诗人端坐于行舟之上,静静看着这个场景,不仅回想起所遭遇的诸多不顺,真是旧愁尚未去新愁又随着夜色来临。
野旷天低树
“野旷天低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荒野空旷,由此眺望过去,便显得整个天空,非常得逼仄、低矮,也因为这个假象,造成一种虚妄,使人觉得天空和旷野上的树木差不多高。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下一句是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句乃对远景的逼真描绘,有因,是“野旷”;有果,所以才觉“天低”;然后借用实物“树”之低矮形象,专门显示此时“天低”之姿态。单单此句,让人读之,心起苍茫奇阔的感觉,顿觉自然的神秘,生命的奇特,个人的微渺。
江清月近人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缓缓东逝,波澜不兴,舟船静寂,夜月当空,一轮孤影,落于江底,俯首顿觉,月是人伴,人为月侣,两相亲近,如此亲切。
“移舟泊烟渚”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尾句是对近景的细腻感触,江水因其“清”而收月之影,水波荡漾,恍惚之间,令人沉陷一种微妙的感觉之中,仿佛整个空间只有清月,只有“自我”,两者为密友,亲近如一人。正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真实写照,既有对命运无端的轻问,更有对时空奇妙的怅惘。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全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
月为人伴
事有缘起亦有缘落,诗亦如此。本诗之缘起,是因诗人身如舟“泊”,是因诗人目睹“日暮”;本诗之缘落,则触景生情,寄“愁”心予旷野之树,寄诗情予江底之月。所有的,“天低”所以压迫“树”,愈显其渺小和卑微;“江清”所以月方为人“伴侣”,愈显其孤独和寂寥。“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也因此,才让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成为写景名句,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