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太湖美景的诗句,无锡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因半岛探入湖中状如神龟昂首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萧萧,水波荡漾,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访古探幽、寻觅灵感的好去处。
明嘉靖年间,一日,已是耄耋之年的文徵明来此游历,凝望眼前集壮丽与秀美于一身的太湖美景,心中涌出无限的遐思。
1、明代汪衢《过太湖》,原文:玻璃万顷水云铺,大半人家住近湖。译文:湖水万顷像玻璃似的铺在水面,一大半的人家都住在太湖附近。2、宋代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
《太湖》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鸱夷不可求。《太湖(三首)》明 胡缵宗茫茫四郡尘嚣外,渺渺五湖烟雾中。若更无山天地溷,纵还有石水云空。澄潭日出渔帆集,遥浦潮平贾棹通。为谢东庄王相国,金庭玉柱属三公。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起首两句譬喻密集,如镜的湖面上岛屿众多,好似芙蓉置于银盘之上。诗人在广阔天地间恣意想象,意欲遨游七十二峰,又将万顷太湖置于胸中。妙就妙在眼前磅礴的景象用了微缩的比喻,而胸中气象却夸张其辽阔雄伟,这是多么奇特的比照!远望水天相接的波涛中日升月落,感受春寒水冷中鱼龙潜隐,又仿佛听见了鸡犬之声,如入仙境。最后,顺势以春秋时代范蠡激流勇退、放舟太湖的故事收尾,表明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境。
文徵明一生仕途不顺,七次会试不中,最后仅得翰林院的一个闲职。告老还乡回到吴地之后,游山赏水,潜心书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将文人意趣、生活雅致融入水墨江南。
1、《太湖秋夕》王昌龄,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译文: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
太湖,神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孕育着江南人文的重要基因,总是美得如诗如画。千百年来,这里发生了多少故事、沉淀了多少历史,这个蕴藉深厚之地,让人怎能不忆江南?
1、乐在烟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梢梢新月几回弯。一碧太湖三万顷,屹然相对洞庭山。况风浪起且须还。[宋]向子_《浣溪沙》2、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