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那“诗魔”“诗鬼”“诗神”“诗佛”又是谁呢?还有哪些诗人有雅号?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代诗歌界里的18位著名诗人的雅号,看完绝对长知识!
一、诗仙——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存诗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明·瞿佑: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归田诗话》)
二、诗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其诗歌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郭沫若称赞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存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三别”等。著有《杜工部集》二十卷。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清·纪昀:“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汇评》)
三、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清·谭宗: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近体秋阳》)
四、诗佛——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元·方回:“右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五、诗鬼——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门荫入仕,授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著有《昌谷集》。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为什么要字什么号什么,清·沈德潜: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诗别裁》)
六、诗豪——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七、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其中以绝句成就最高。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代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编为四卷,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清·宋宗元:“悲壮浑成,应推绝唱。”(《网师园唐诗笺》)
八、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因此陈子昂被誉为“诗骨”。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九、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其文《滕王阁序》是唐代骈文之冠冕。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诗人字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清·俞陛云:“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诗境浅说》)
十、诗狂——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清·宋宗元:“情景宛然,纯乎天籁。”(《网师园唐诗笺》)
十一、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施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有《孟东野诗集》。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清·宋长白: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柳亭诗话》)
十二、诗奴—贾岛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有《长江集》。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问题三:诗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字和号是古人起名字的习惯。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年纪,就要行冠礼,取表字。《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中的 “冠字”就是这个意思。《史记?老子列传》:“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屈原的《离。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元·方回:“敲”“推”二字待昌黎而后定,开万古诗人之迷。学者必如此用力,何止“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耶?(《瀛奎律髓》)
十三、五言长城——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人。刘长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刘长卿高中进士,后两遭贬谪。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因事入狱,被贬南巴;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被贬为睦州司马。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长卿迁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工诗,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1、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根据《礼记·檀弓。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明末清初·唐汝询:“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唐诗解》)
十四、杜紫薇——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诗作明丽隽永,绝句尤受人称赞。后人评价杜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紫薇花》
【唐】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当代·马玮:“杜牧本人,也就像一朵紫薇。他的爱国之情,他的忠君之情,他的报国之情,他都希望能有人赏识,能有人在他最不得志时起用他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意义。于是他只好在唐末的秋日暮光中郁郁地将满腹哀怨凝为了那轻飞在历史长风中的诗的花瓣,飘落至今。”
十五、温八叉——温庭筠
温庭筠(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人。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诗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存词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魏庆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羁旅穷愁,想之在目。(《诗人玉屑》)
十六、郑鹧鸪——郑谷
《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清·陆次云:“《鹧鸪》词应推第一。”(《五朝诗善鸣集》)
十七、崔鸳鸯—— 崔珏
崔珏,字梦之。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唐】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金·元好问:二句本首句来,下又本二句来,全诗有相生之法。前四句用赋体,后四句用比体、兴体。大概咏物诗用兴最好,用比亦最好,若纯用赋体,犹之画工金碧屏幛,有何妙处?此篇与郑都官咏《鹧鸪》同一体格,并传不朽,其深得比兴之遗也。时崔公以《鸳鸯》诗得名,号“崔鸳鸯”。(《唐诗鼓吹笺注》)
十八、诗神——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近代·陈衍:“(‘欲把’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