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
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外,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压岁钱”的寓意,并非是将孩子们的岁数压住,而是辟邪祈福。
“压岁”的原意是“压惊”。
古代过年,为了驱凶辟邪,大人们要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称为“爆竹”。
大人可以这么玩,但幼崽们遭不住这种惊吓,于是便拿出好吃好玩的来给他们“压惊”。
如此年复一年,“压惊”渐渐演变为用钱替代食物玩具。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他的书《桯史》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宋神宗时期,有一次正月十五观灯。
有个小孩被坏人拐走,所幸遇到皇家车队,小孩呼救,被车队带入皇宫。
过些时日,皇家将小孩送回,还赏赐一笔巨款“压惊”(“ 赐压惊金犀钱果,直钜万”)。
可见,在北宋,“压惊钱”已成过年习俗。
“压惊钱”从何时叫成“压岁钱”,不得而知。
不过,在南宋,“压岁钱”的说法就有了。
有诗为证。
自宋代以来,诗词中就不乏关于“压岁钱”的描写。
南宋人王松在他的诗《除夕抒怀》中写到:
12. 红包屡次拔头筹,不做财翁势不休。2.描写红包的诗句 红包的诗句1、红泪一包——[宋] 萧崱 《恋绣衾》翻译:红色的泪水藏满了一荷包。2、红萁半露蓤包侧——[宋] 郑清之 《送新姜与葺芷》翻译:红萁有。
酒脯今宵列绮筵。
祭诗醉灶不遑眠。
亲朋索写宜春帖。
儿女争求压岁钱。
诗中写了年夜饭、祭祖、祭灶、守岁、春联、压岁钱,这些过年习俗与今天并无二致。
有意思的是,“压岁钱”从幼崽们被动的“压惊”到主动地“争求”,说明了“压岁钱”的香。
元代人吴当在他的诗《除夕有感》中,也写出了幼崽们要“压岁钱”的热闹:
华盖芙蓉翠倚天。
1,《山南山北一家人》作者: 斤酒山人 -现代 山南山北一家人,堪赞半边天有成。佳节红包千里赠,功勤岁月几峥嵘!2,《中秋抢红包记》作者:佚名 中秋赏月乐淘淘,八月十五抢红包。分多分少凑热闹,全凭手快似剪刀。
高堂綵服忆长年。
家人共守迎春酒。
童稚争分压岁钱。
幼崽们分到“压岁钱”后,都怎么花?
清代人吴曼云在他的诗《压岁钱》做了介绍:
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饧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
幼崽们买爆竹,买糖(饧)好理解,但买箫有点奇怪,古代儿童莫非打小就爱音乐?
在清代,拿“压岁钱”已非幼崽们的特权,貌似只要是晚辈都有份。
1904年,晚清一位台湾人林朝崧,在他的诗《甲辰除夕杂咏七首》中写到:
爆竹声中又一年。
光阴三十箭离弦。
莱衣戏作儿童舞。
博得高堂压岁钱。
诗中的“莱衣”,有个典故。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莱子的,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
于是后人就以“莱衣”指小孩穿的衣服。穿“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顺。
看来,与幼崽们相比,成年人要拿到“压岁钱”,还是要有所付出的。
成年人拿到“压岁钱”,自然不会去买糖买爆竹。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爱好。
清人聂树楷在他的词《减字木兰花 己巳元日看儿辈夜博》中写得很刺激:
高烧银烛。
屏当椒盘开博局。
六子红鲜。
赢得他家压岁钱。
(第一首)土豪高调装慈善,岁末洒银非化禅。实是网商争据点,何时坐贾不思钱!(第二首)手指高低钱串串,朝堂上下乐融融。眼观春色人人醉,脚踏青云路路通。(第三首)网络红包言语醉,引来万众面屏求。狂欢数日无铜进。
手风欠顺。
描写红包的诗句有:满天飞舞为何来,无人栽种花自开。接纳喜悦情义重,钱财多少乐开怀。红包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
雉转成枭呼不应。
囊底穷搜。
孤注拼教一掷休。
这是拿“压岁钱”赌钱的,还有拿“压岁钱”买酒的。
清人王季珠在他的诗《元辰二首》中写到:
偷度人间六十年。
三分由我七分天。
如何博得家人喜。
压岁权移买酒钱。
鉴于作者已经60岁,按今天的习俗,应该是发“压岁钱”的人,所以初读此诗颇有不解。
居然将该发的“压岁钱”挪作他用去买酒,还指望博得家人的喜欢,讲不通啊。
也许,清代的“压岁钱”习俗与今天略有不同。
只要是晚辈,只要父母尚在,不管年龄多大,都有资格分到“压岁钱”。
今天的“压岁钱”已逐渐泛化为“红包”。
但不管怎么说,从宋代到今天,“压岁钱”的习俗千年未变。
一方面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来已久。
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又是一年新春到。
今年欢笑复明年。
惟愿我中华世世代代山河锦绣、国泰民安!